潁淮大地: 百年風雨奮進 紅色薪火相傳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從1925年阜陽第一個黨組織成立,到1928年中共皖北臨時特委書記、皖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指揮魏野疇組織領導阜陽“四九”起義,點燃皖北革命熊熊烈火;從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轉戰途中駐守臨泉88天,運籌帷幄決勝中原,到新中國成立后阜陽人民響應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偉大號召,50多萬民工奔赴治淮工地……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阜陽留下了輝煌豐厚的黨史資源,涌現出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精神。
紅色資源是最鮮活、最珍貴的黨史教材。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阜陽市發揮“四九”起義紀念館、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等6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14家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紅色教育中的作用,全市超10萬人次到基地開展緬懷祭掃、重溫誓詞等活動;運用各地革命舊址,全市超20萬人次就近開展體驗教學、主題黨日等活動,身臨其境學習革命傳統,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阜陽廣大黨員干部正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干事創業、為民服務,不斷書寫加快建設實力阜陽大美阜陽新篇章。 (安耀武)
阜陽大事記
王家壩閘:千里淮河的“定盤星”
王家壩閘,有著千里淮河“第一閘”之稱。2020年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安徽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這里。
王家壩閘處于淮河上游和中游的交接點,河南、安徽兩省交界處,是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區的控制進洪閘,與蒙洼蓄洪圈堤、曹臺退水閘共同構成蒙洼蓄洪工程。
1951年,毛澤東同志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千軍萬馬開赴治淮工地。1953年1月,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分界處的王家壩成立淮河王家壩進水閘施工處,王家壩閘應運而生,該閘13孔,長118米,高5.5米,成為保護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為上游減壓,為中游緩險,保下游平安,是它最大的功能。
2003年,王家壩閘新擴建,設計進洪流量1626立方米每秒,閘上公路橋高29.66米,寬9.5米,設計為全電腦自動化封閉式機房。王家壩閘是淮河上唯一一座由國家防總統一調度的大閘。當洪水來臨,超過保證水位29.3米時,為了削減淮河洪峰,緩解上游抗洪壓力,國家防總如下達蓄洪命令,就要開啟王家壩閘。王家壩水位也被譽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風向標”。
在王家壩閘的閘后是蒙洼蓄洪區,它興建于1951年,是淮河流域第一個蓄洪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使用頻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國家蓄洪區之一。蓄洪區自建立以來,一共有13個年份16次蓄洪。引洪水進家園,讓良田成澤國,在與洪水的長期斗爭中,蒙洼人民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王家壩精神”:這就是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軍民團結、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尊重規律、綜合防治的科學治水精神。
王家壩樞紐工程、蒙洼行蓄洪區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的科學運用,有力保障了淮河流域的安瀾。
“鐵公機水”四位一體大交通的“蝶變”
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安徽省西北地區交通困難,1958年2月,阜陽西關機場建成啟用。1994年12月,隨著阜陽新機場開工興建,阜陽西關機場運行36年關閉停航。1998年12月26日,阜陽新機場正式通航運行。
1970年10月1日,濉阜鐵路建成通車,這是阜陽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到1996年9月1日京九線開通運營后,阜陽已成為青阜、商阜、阜淮、阜九、漯阜五條鐵路的重要樞紐。
1979年,在先后疏浚淮河、泉河、沙潁河等大小河流的基礎上,阜陽人工開挖了茨淮新河,成為溝通豫、皖、蘇水上交通的“黃金水道”。茨淮新河通航后,阜陽港口、航道等基礎建設掀起高潮。如今,運輸船舶不僅滿足本市本省的運輸需求,阜陽的船舶還在長江流域從事內河貨物運輸。
2001年4月16日,界阜蚌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竣工正式通車,阜陽結束無高速公路的歷史。
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鐵商丘至合肥段、鄭州至阜陽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阜陽進入“高鐵時代”,標志著阜陽交通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依托自身的交通優勢,阜陽致力于打造“高鐵、公路、航空、水運”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規劃建設的阜陽至北京、香港、合肥、鄭州、徐州、南陽、蚌埠七個方向的高鐵和已建成的阜陽至北京、香港、徐州、漯河、六安、淮南六個方向的普鐵雙呈“米”字形結構貫穿全境;民航機場已成為安徽省旅客吞吐量第二大機場;濟廣、南洛、滁新、淮北至淮濱、沿淮、阜陽至合肥(霍邱)網格狀高速公路縱橫交錯,七個高速出口環繞主城;水運方面,實現了通江達海融入長三角。正在建設的江淮運河將直接連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成為全國溝通南北的第二水運通道。屆時,阜陽至長江的水路距離將縮短至400公里,成為長三角航道聯通中部地區、長江黃金水道輻射中原的水運樞紐。
躋身長三角區域重點城市
2019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阜陽被列為中心區之外的四個區域重點城市之一,未來將發揮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作用。
2020年3月,阜陽市委、市政府出臺阜陽市貫徹《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阜陽市將以高鐵全覆蓋為契機,深化與長三角中心區的合作,加強區域重點城市建設;主動參與長三角分工協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打造長三角聯通中原經濟區的開放樞紐,奮力建設實力阜陽、大美阜陽,努力打造帶動皖北、支撐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聚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對阜陽的新定位,阜陽市《實施方案》提出,加強與長三角中心區、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淮河生態經濟帶中部崛起區深層合作,三位一體推進區域重點城市建設,構建“一核三區”優勢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即打造阜城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建設界首太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臨泉阜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潁上全域旅游先行區。
搶抓融入長三角發展機遇,阜陽市建設區域重點城市亮點紛呈。2020年,阜陽市繼2019年后,GDP再次進入全國百強,近10年GDP增幅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2位;在2020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中居全國第73位,安徽省第3位;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數字城市、數字經濟“雙百強”市;《2020年全國城市基礎設施200強》中居全國第25位、安徽省第2位。
下一步,阜陽市將利用長三角和中原城市群“雙橋頭堡”的區位優勢、“鐵公機水”四位一體的交通優勢、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的政策優勢、千萬人口及輻射周邊消費的人口優勢和“百億糧倉”種養循環的農業優勢,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的皖豫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中原地區新興制造業和新能源基地、區域性綠色消費中心、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走一條具有阜陽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打造“百億江淮糧倉”
地處黃淮海平原的阜陽一馬平川、沃野千里,是一個天然的糧倉。阜陽市委、市政府立足于阜陽優越的自然條件,著力發展糧食生產,2007年,審時度勢地提出打造“百億江淮糧倉”目標。
“百億江淮糧倉”的目標提出后,阜陽市委、市政府把糧食生產作為對各縣市區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獎勵種糧先進;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出臺了一系列包括開展高產攻關在內的各項措施。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推動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進糧食生產的舉措有條不紊地展開,并逐步發揮效益。
在開展核心示范區和萬畝高產創建工作中,阜陽市建立了包括小麥、玉米、水稻在內的糧食高產核心示范區42萬畝,建立主要糧食作物萬畝高產示范片38個。在鼓勵規模種植中,全市先后培育出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1300多個,其中省級以上的大戶20多個,先后有兩人獲全國種糧標兵稱號。大批種糧大戶的出現,不但解決了分散種植的技術配套等問題,還加速了規模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技術推廣中,良種推廣工作不但使小麥品種更新了2代至3代,平均畝產提高了100公斤,還調整了品種優質率,從過去的30%增加到80%,為阜陽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打下了基礎。
2008年,在阜陽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億江淮糧倉”的第二年,阜陽市糧食總產量再次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達到502.9萬噸,首次突破100億斤門檻。成為“百億江淮糧倉”,不僅發展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民收入,也為阜陽市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如今,依托豐富的糧食資源,阜陽食品加工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為阜陽加速崛起、富民強市提供了強力支撐。
全國文明城市首創首成
2020年11月20日,阜陽市從北京捧回當今中國城市榮譽中含金量最高的獎項——“全國文明城市”獎牌。阜陽首輪創建、一舉創成,正式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近年來,阜陽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實力阜陽和大美阜陽齊頭并進,在抓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同時,把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龍頭工程。創建中,阜陽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持續用汗水澆灌收獲,始終以實干篤定前行。各級黨員干部以服務群眾“四項活動”為突破口,打出“組合拳”、奏響“交響曲”、演好“大合唱”,瞄準差距攻堅、抓住短板發力,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殲滅,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提升,不留盲區、不留死角、不留漏洞,扎扎實實推進,在創城實踐中彰顯了實干圓夢的務實作風。
一路走來,阜陽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的初心,協調推進城市的“硬件”與“軟件”、“面子”與“里子”,實施“百巷改造”工程,集中整治老舊小區、背街小巷、集貿市場,新建了一批公共廁所、停車場,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數字化城市管理,在風光旖旎的雙清灣畔,高標準建設了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大劇院等公共場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廣大市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創建工作中,阜陽市還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制定了《阜陽市民文明行為20條》,修訂了《阜陽市民公約》,開展了“做文明有禮阜陽人”“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評選及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等系列活動,推動城市文明煥發新氣象。截至目前,阜陽市注冊志愿服務組織2225個,注冊志愿者142.7萬余人,全市入選省志愿服務優秀典型147個,總數連續八年全省第一。該市共有全國時代楷模1名、全國道德模范3名、提名獎7名,數量居全省前列;累計有中國好人109名、安徽好人140名,省級道德模范15名、提名獎10名,2018年以來省級以上重大典型20名,數量均居全省第一方陣。
(文字:本網記者 安耀武 整理)
學習百年光輝黨史 凝聚潁淮奮進力量
一次次理論學習滌蕩心靈,一場場黨史宣講賡續精神,一樁樁民生實事飽含深情……步入潁淮大地,從黨政機關到企事業單位,從工程項目建設一線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現場,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熱潮隨處涌動。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今年2月下旬以來,阜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省委要求,提前謀劃、周密部署、精心實施,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阜陽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率先把黨史集體學習教育現場會開到臨泉縣黨史館、魏野疇紀念館、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通過瞻仰革命先輩的遺物遺跡、開展理論研討發言,感悟先烈先輩的革命精神,永葆報黨報國的忠誠信仰,增強為民造福的擔當本領。
“關鍵少數”示范學,“絕大多數”跟進學。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天天見、天天深、天天新,阜陽市開展“人人上講臺”“今天我來講黨史”等活動,并組織市委宣講團奔赴全市各地,同步推進社科名家大巡講、“微宣講”、“藝術化宣講”。為確保黨史學習教育覆蓋到每一名流動黨員,該市依托“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提升流動黨員對黨史學習教育的知曉率、參與度。同時,實施“六個一”:確定一名聯絡員、建立一個學習群、編發一個提示函、推送一批微視頻、征集一個金點子、反饋一個學做單,及時推送學習內容、最新要求和學習動態,確保流動黨員學習不掉線、離家不失學。
“規定動作”做扎實,“自選動作”顯創意。面向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阜陽市拍攝了百集黨史宣講微視頻《黨史現場匯》被“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紅色記憶”欄目采用、16集微視頻《歌聲里的黨史》被“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專題展示,同時入駐安徽省智慧思政課教學平臺,在全市78臺公交車、1200多個智慧電梯屏上輪播。
阜陽市創新提出黨史學習教育“四想四問”,要求黨員干部在學習中,要想一想革命先輩的流血犧牲、問一問黨的初心使命有沒有牢記于心,想一想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問一問黨的決策部署有沒有落地見效,想一想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一問黨的群眾路線有沒有走實走心,想一想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問一問黨的管黨職責有沒有落實到位。
黨史是明燈,也是號角。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阜陽市把黨史學習教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用心深學細思篤行,用情辦好為民實事,凝聚潁淮奮進力量,奮力開創實力阜陽大美阜陽建設新局面。
該市建立“1+8+N”辦實事機制,由組織部門牽頭,8個縣市區及市直各單位、有關高校、企業等積極行動,堅持每月月底前報送當月項目清單進展情況,真正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圍繞解決就業難、上學難、就醫難、出行難、辦證難等群眾急難愁盼的“十難”問題,梳理“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開展各類專項整治;推出“民生實事領銜辦”特色做法,實施“黨員進社區 共建聚民心”志愿服務活動……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紛紛點贊。
土里刨出“金疙瘩”
“感謝鎮里幫我解決了大難題,不然我這紅薯深加工項目還不知落在哪兒呢!”近日,在臨泉縣老集鎮,來自福建龍巖的投資商李永桂對記者說。
今年初,李永桂在臨泉縣老集鎮流轉了4000畝土地,全部種植麥茬紅薯,帶動周邊群眾種植紅薯7000余畝。之后,李永桂打算辦一個紅薯加工企業,主要生產寵物食品出口海外,但是,土地一直沒有著落。
“鎮里帶著我多方考察,最后選定位于高速出口處附近的26畝地。這里交通方便,距離種植基地較近,很適宜做加工項目。按照計劃,9月份即可投入生產,每天可消化鮮紅薯2000噸,可吸納300多人靈活就業。”李永桂滿臉笑意地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臨泉縣把發展農業產業、增加群眾收入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頭戲,不斷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種植面積,引進農產品加工項目,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做好“土里刨金”文章。
除了種植紅薯,老集鎮還支持南劉寨村、南于樓村群眾流轉土地1000多畝,主要種植優質高粱。通過鎮里牽線搭橋,農戶與河南一家酒廠簽訂了供貨合同,鎮農技部門全過程免費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服務,高粱收獲后全部由酒廠收購。
目前,臨泉縣累計為企業經營和家庭農場解決土地28宗,提供土地9600多畝;解決資金難題12個,提供資金188萬元;解決種植技術31項,提供免費技術服務98項。全縣發展山核桃50000畝、紅高粱20000畝、生姜30000畝、瓜果6萬畝、紅薯10萬畝,從土里刨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路子。
上門服務解煩憂
“謝謝你們,你們可解決了我的心頭大事,我要為你們點贊!”界首市民張連俊充滿感激地對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說道。
近日,張連俊要辦理企業營業執照注銷登記與營業性演出許可注銷登記事項,但因臥病在床,無法到現場,心中十分焦急。界首市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考慮到企業法定代表行動不便,立即安排2名業務骨干帶著相關材料,在做好防疫安全措施后,在張連俊家中為其辦理了此項業務。
為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界首市行政審批局本著“深思篤學、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原則,多措并舉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推行了“綜合受理、幫辦代辦、延時服務、上門服務、綠色通道”等一系列便民舉措,工作人員全程為群眾提供免費幫辦服務。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局為群眾、企業辦實事累計1885件,提供全程免費幫辦代辦服務986次,為園區企業上門對接項目服務36家次,實現了行政審批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
“感謝你們的到來,讓我們如沐春風。”安徽南都華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握著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地說道。原來,界首市行政審批局工程組了解到安徽南都華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辦理工程審批報建手續遇到了難題,工程組負責人迅速抽調業務骨干,現場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由幫辦代辦服務部工作人員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確定工程項目服務專員,確保一線解決問題,很快就把辦齊的證件交到了項目負責人手中。
環境清潔攤主樂
走進太和縣長征北路大潤發小吃一條街,臨時便民攤點一字排開,攤點后面的圍墻潔白如新,新砌的洗菜池緊靠著圍墻,攤主臉上洋溢著笑容,整條小吃街干凈有序、生意興隆。
“以前每天都要從家里運100升水過來,費力不說還不夠用,自從接了自來水,砌了洗菜池別提有多方便了。”賣炒河粉米線的攤主張秋春高興地說。
自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以來,太和縣城管局工作人員深入便民攤點了解群眾所想所盼。當得知攤主們特別希望改善經營環境后,太和縣城管局當即對400平方米的經營場地做了地面硬化,把攤點后面的圍墻重新粉刷,同時安裝5個洗菜池、4個路燈,并積極協調自來水公司接入自來水。“環境變得更干凈后,顧客來的更多了,平均下來每天多賺六七十元。”談起經營環境改善帶來的改變,攤點經營者李靜笑得合不攏嘴。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太和縣城管局收集民生領域、基礎建設領域、交通出行領域、政務服務領域及其他領域意見建議共計37條,每項問題均制定臺賬清單,掛賬銷號,明確責任人和責任部門,緊盯不放,持續推進。截至目前,已立行立改32條,協調相關部門解決5條。
“在活動開展中,我們始終堅持通過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的方式梳理排查問題,辦實事就是要辦到群眾的心坎上。”太和縣城管局負責人介紹。
有了困難“奶奶幫”
“線兒長、針兒密,含著眼淚繡紅旗,熱淚隨著針線走,繡出一片春消息……”近日,記者剛邁進阜陽市潁泉區中市街道辦事處惠泉社區的大門,紅色京劇唱段《江姐·繡紅旗》便隨風入耳。在惠泉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涼亭里,一群奶奶正在排練節目,大家有的演唱、有的奏樂、有的伴舞,好不熱鬧。
排練節目的奶奶們,是“惠泉奶奶”志愿服務隊“奶奶幫你樂”小分隊成員。隊長陳泰然每周都會帶隊排練,遇上傳統節日或者重大紀念日,還會在社區組織文娛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社區的‘惠泉奶奶’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成員主要是離退休干部、教師等。她們各顯所長在社區開展志愿服務,用一腔熱情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惠泉社區黨支部書記楊紅梅介紹。
為了更好發揮每一位奶奶的強項,社區把“惠泉奶奶”志愿服務隊按功能劃為“學、說、帶、勸、樂、做”6個小分隊,服務內容涵蓋政策理論學習、業務咨詢、答疑解難、矛盾調解、文娛活動、幫困助困等特色志愿服務項目,特別是為解決社區留守兒童、單親和雙職工家庭孩子放學后無人看管難題,推出社區兒童之家“四點半課堂”服務,為轄區孩子提供作業輔導、興趣培養、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多位一體的志愿服務。
奶奶們的辛勤付出,獲得了社區居民的認可和稱贊。“奶奶們真的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她們在‘四點半小課堂’熱心輔導孩子,讓我們這些下班晚的家長能夠安心工作。”社區居民張艷感激地說。
政策到企解難題
“企業吸納重點群體就業按照每人每年7800元減稅、就業困難人員等創業群體在我區創業可申請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近日,在阜陽市潁東區口孜鎮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的“一句話政策”解讀現場,50多名企業代表和創業人士正在聚精會神地聆聽講座,宣講人員簡明扼要的表述,讓大家一下子就抓住了政策的精髓。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潁東區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將“為民服務解難題”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該區人社部門主動作為,優化政策宣傳與兌現,針對省市區出臺的惠企政策,一改過去照抄全搬的刻板宣傳模式,而是從本區企業發展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創業就業政策梳理和提煉,總結部門涉企政策13條、涉民政策7條的“一句話政策”,讓企業和職工“一看就懂、拿來就用”。不僅提高了企業對政策的知曉率、獲得感和滿意度,而且讓企業對創業就業政策“讀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政策落地見效很快。
“以前都是‘企業找政策’,現在真是‘政策找企業’,政府部門把政策梳理得很清楚,而且主動和我們企業聯系,根據我們條件,幫助‘對號入座’申報,兌現也很及時,我們感覺很貼心、很滿意。”阜陽九珍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晨說道。
據了解,目前,潁東區已組織進園區、進企業“上門”送政策1200余次,張貼“一句話政策”海報2000余份,通過電子顯示屏流動播放就業創業政策,兌現惠企政策資金836.5萬元。
(撰稿:本報記者 安耀武 本報通訊員 趙懷勇 王翠 史浩然 余波 戚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