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火紅熱土綠色城
馬鞍山,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是一片紅色熱土。
1927年4月,中共和縣支部成立,從此在馬鞍山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種。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新四軍先遣支隊、一支隊、二支隊、四支隊、含和支隊等抗日勁旅戰斗于此,和含、橫山、大官圩等抗日根據地開辟于此,小丹陽戰斗、奇襲官陡門、運漕殲滅戰等載入戰史的光輝戰例發生于此,粟裕、彭雪楓等在此留下戰斗足跡。解放戰爭時期,在西梁山打響渡江戰役第一槍。據統計,革命戰爭年代,在這片土地上犧牲的僅有名可考的革命烈士就有1246人。
先烈的熱血澆灌了火紅的熱土。1956年馬鞍山因鋼立市,火紅的歲月里,全國首個火車輪箍廠、首條H型鋼生產線、“中國鋼鐵第一股”等一個個重大項目、重大改革,一筆筆描繪出中國的“鋼鐵夢”。“江南之花”“詩歌節”等活動品牌引領文明之風,先后榮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更是中部地區首個全國文明城市并成功實現“五連冠”。
新時期,破解轉型之困,馬鞍山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一鋼獨大”變多元發展,“制造”升級“智造”,新興產業集聚成勢;開展一江兩岸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釋放“生態福利”。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把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在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征程上邁出堅實的步伐。(賈克帥)
馬鞍山大事記
●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第39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同意設置馬鞍山市。
● 1958年9月20日和1959年10月29日,毛澤東主席兩次視察馬鞍山,并作出明確指示:“馬鞍山條件很好,可以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因為發展中型的鋼鐵聯合企業比較快。”
● 1960年2月11日至15 日,中國共產黨馬鞍山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 1964年7月29日,馬鋼車輪輪箍廠軋制成功我國第一個整體碾鋼車輪。從此,結束了我國車輪輪箍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填補了車輪輪箍國產化的空白。
● 1965年11月5日,冶金工業部在馬鋼召開現場會議,在全國冶金戰線推廣馬鋼企業管理和文明生產的“江南一枝花”經驗。
● 1973年春,中共馬鞍山市委遵照安徽省冶金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第一次向全市人民發出了“會戰凹山”的動員:使凹山采場逐步形成年產500萬噸鐵礦石能力,變成馬鋼的重要“糧倉”。1977年,中共馬鞍山市委提出“全市保馬鋼、馬鋼帶全市,凹山大會戰,苦干一年半,實現500萬”的口號,并召開了“馬鞍山市會戰凹山誓師大會”。凹山大會戰相繼竣工了一批重點工程。至1984年底,凹山采場年開采鐵礦石終達502萬噸,實現了南山人的夙愿。
● 1980年5月21日,馬鞍山市鋼絲繩廠生產的圓股鋼絲繩,被發射運載火箭系列工程所采用,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來電祝賀及國家科委的嘉獎。
● 1982年1月1日,全國最早實行跨地區聯合的企業——滬皖紡織聯合開發公司在馬鞍山市成立,由安徽省紡織廳和上海紡織局合資經營。
● 1984年7月29日,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馬鞍山和縣籍運動員許海峰以566環的成績獲自選手槍慢射金牌,成為我國奧運史上的第一個冠軍。
● 1987年5月28日,具有20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技術裝備水平的馬鋼高速線材工程全部建成,并成功進行了A、B 雙線熱試軋。7月29 日,雙線軋制速度由最初75米/秒提高到120米/秒,創世界線材軋制速度的最高紀錄。
● 1991年2月4日,國產第一根長25米、規格160毫米的H型鋼在馬鋼第二軋鋼廠試軋成功,標志著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熱軋H 型鋼正式投入生產。
● 1993年5月21日,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正式批準命名馬鞍山市為“國家衛生城市”。馬鞍山市成為安徽省最早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的城市。
● 1993年11月3日和1994年1月6日,馬鋼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共募集資金64億元人民幣,被譽為“中國鋼鐵第一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當日,成交22億港元,占香港股市日交易量的四分之一,被香港金融界和輿論界譽為“H股明星”和“紅籌股之王”。
● 1996年4月,馬鞍山市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全國第三批“國家園林城市”。
● 2003年10 月18 日,馬鋼熱軋薄板工程建成投產,該工程當時為安徽省有史以來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總投資24.5億元,年產熱軋薄板200萬噸。
● 2005年10月25日至31日,第一屆中國詩歌節在馬鞍山市舉行。
● 2006年1月,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授牌并表彰馬鞍山市為“全國環保模范城市”。馬鞍山市成為中部地區6省和全國鋼鐵工業城市中第一個國家環保模范城。
● 2007年11月30日,全國綠化委員會正式命名馬鞍山市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馬鞍山市成為全省第一個獲此榮譽的城市。
● 2009年1月20日,馬鞍山市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馬鞍山市不僅是安徽省首個、也是中部地區首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
● 2011年3月至8月,經過廣泛動員、層層發動,開展了馬鞍山精神提煉活動。8月5日,市委宣傳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聚山納川 一馬當先”為新的馬鞍山精神。
● 2011年8月22日,經國務院批復,安徽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實施意見》,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 2012年,國務院批準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慈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鄭蒲港新區被省政府正式定名為馬鞍山鄭蒲港新區現代產業園區。
● 2013年12月31日,世界上第一座三塔兩跨懸索橋——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
● 2015年12月6日,寧安高鐵正式通車,馬鞍山進入高鐵時代。
● 2016年8月26日,馬鞍山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復,標志著馬鞍山經濟從此擁有了接軌世界的大平臺。同年8月中旬,交通部發布第41號公告:安徽馬鞍山港口岸擴大開放的鄭蒲港區正式對國際航行船舶開放。至此,馬鞍山口岸成為安徽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一江兩岸同時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水運口岸。
● 2018年7月31日,中共馬鞍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召開,提出把馬鞍山打造成為宜業宜居宜游的“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新定位。
● 2019年9月19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合肥簽署重組實施協議。
●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馬鞍山市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現場會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總結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 2019年11月15日,馬鞍山市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 2020年4月28日,馬鋼重型熱軋H型鋼生產線項目建成試生產。這是國內首條重型熱軋H型鋼生產線。
●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這是馬鞍山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馬鞍山指明前進方向、帶來重大機遇、賦予新的歷史使命,讓全市人民倍感振奮、倍增信心,為馬鞍山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注入了磅礴偉力。
● 2020年12月29日,馬鞍山市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成功入列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馬鞍山市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凝聚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創新形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馬鞍山市認真貫徹中央及省委決策部署,準確把握目標要求,把牢首要任務,不斷健全學習機制,豐富學習內容,突出形式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有力有序開展,效果不斷顯現。
3月30日上午,馬鞍山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創新學習形式,增強學習成效,發揮示范效應,把黨史學習教育搬到西梁山——“渡江戰役第一槍”發生地。
以上率下,市委發揮“頭雁”效應帶頭學。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及時學、跟進學。市委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帶頭深入鄉鎮街道、學校、農村及聯系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督導,38位市級領導領銜督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各參學單位積極跟進學。各縣區、各部門黨委(黨組)及時響應、主動跟進,高質量開展專題學習研討,形成全面覆蓋、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引領全體黨員廣泛學。通過下發提示單的形式,指導廣大黨員及時跟進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分“四個專題”學習,進一步推動理論學習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開展黨史競賽創新學。全市3.5萬名黨員干部主動報名參與,每支代表隊由3人組成、1名處級干部領導領隊,形成“以賽促學、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組織開展“百名‘五老’講黨史”學習實踐活動、開展“勞模進校園示范宣講”活動、打造音樂黨課品牌……馬鞍山市創新宣講方式,壯大宣講力量,打造宣講品牌,讓專題宣講更加走深走心。在組建市委、市直、基層三級宣講團,發動黨員干部、專家學者、“五老”、勞模等力量的基礎上,動員教師隊伍、基層志愿者、草根宣講員廣泛參與,推動理論名家、百姓名嘴、草根明星成為基層宣講的中堅力量,形成宣講“大合唱”。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宣講主陣地作用,形成環環相扣、步步相連、層層遞進的宣講聲勢。精心打造“永遠跟黨走”專題音樂黨課,在黨課內容中融入馬鞍山紅色資源,體現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加快“凹山大會戰的時代意義”等四大課題研究,打造一批具有馬鞍山地方特色的宣講內容。開展 “童心向黨、書聲瑯瑯”教材里的紅色經典小學生宣講,讓 “初心永紅”黨建品牌立起來。把兒童劇《小江豚歸來》等文藝作品搬上舞臺,實施黃梅戲《螢螢我心》、“葉連平學校”等“九個一”推廣工程,讓中小學生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民辦實事。馬鞍山堅持問題導向、利民導向和實績導向,通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
把準群眾需求。為民實事方面,廣泛征集200余項活動項目,確定10件實事為第一批市級重點項目,縣區及開發園區確定首批692項重點項目。為民服務方面,以全市網格黨建體系為依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以黨員和志愿者為主力,精心梳理24類740項共性需求清單,精細“配單送單”,真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壓實工作責任。實施臺賬管理,明確項目內容、服務對象、責任主體、完成時限,制定工作推進表,掛圖作戰、全程把控,切實把實事做深做實。推動民生實事項目和領導調研相結合,對領導調研中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列入辦實事清單,作為第二批項目內容。每件項目確定領銜領導、責任部門,確保上下同心,共同發力。
深入開展文明實踐。把志愿服務與黨員活動日有機統一起來,推動形成文明實踐的常態長效機制。在“馬鞍山發布”微信公眾號推出“我為群眾辦實事——隨手拍、馬上辦”活動,讓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在解決一件件民生實事中得到累積。
馬鞍山堅持創新宣傳形式、拓寬宣傳陣地、豐富宣傳內容,營造黨史學習教育濃厚氛圍,引導廣大黨員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該市充分利用戶外大屏、廣告牌等戶外平臺載體,營造黨史學習教育、慶祝高潮的濃厚氛圍,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創新報道形式,綜合運用圖說、海報、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推出一批刷屏熱傳的高質量融媒體產品。把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始終,精心組織“永遠跟黨走”交響音樂會、“江南之花”群眾歌詠大會、“恰是百年風華”詩歌朗誦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
地上送客通道 方便市民進站
“以前提著行李箱,從地下室乘坐電梯上來,要走不少路,下雨天就更麻煩了,既要打傘還要拖著行李,現在直接在進站口前下車,方便多了。”今年4月25日,馬鞍山東站地上送客通道開始試運行,剛從出租車上下來的市民齊賢坤,走10來米就進入候車大廳。
此次開通的地上送客通道是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通過開設地上送客通道,送客車輛可直接從馬鞍山東站南便道與天寶路交叉口,沿地面標識行駛至進站口前,大大方便了廣大市民旅客出行。
新增的地上送客通道僅是下客通道,從售票廳到進站口這段距離為下客區,不允許車輛在此通道上等客載客等,該通道采取單行道模式,全長為500米,分設入口與出口,限速30公里/小時。
為確保送客通道區域的交通秩序良好,該站還參照華東地區各大高鐵站的標準,要求送客平臺車輛限停三分鐘,不得在禁停區停放車輛,不得超速、逆行。與此同時,合肥鐵路公安處交通警察支隊馬鞍山大隊還聯合馬鞍山市政府共投入18名警力負責加強該送客通道的路面執勤工作。
打通“斷頭路” 出行更暢通
5月30日中午12時起,馬鞍山市嘉陵江路西延段(華山路至天寶路)正式開通,自此,全長1.84公里的嘉陵江路全線貫通。此條道路不僅是秀山新區通往馬鞍山東站、主城區的又一條快速通道,還是馬鞍山市打通的首條涉鐵下穿斷頭路。
隨著秀山新區的發展和居住人口的不斷增長,兩個片區之間交通需求日漸增加。但由于嘉陵江路中間分別與寧安高鐵、寧馬高速立體相交,下穿寧安高鐵段的60米道路屬于高鐵安全保護區范圍,需經過嚴格審核、報批等程序,所以一直未打通,成為困擾市民的“斷頭路”。
今年,有關部門聚焦為民服務解難題,全面加強協調配合,西延段項目于今年5月30日竣工通車,終結了嘉陵江路“斷頭路”的歷史。大大優化城東區域交通網絡,緩解秀山新區與市區間交通壓力,提升了廣大市民的出行體驗。
說起“斷頭路”,百姓最發愁的是繞行的不便。今年以來,馬鞍山市聚焦民生實事,全力打通城鄉、寧馬交界處等“斷頭路”,疏通“微循環”,完善城市路網布局、提升城市整體交通運行效率,方便群眾出行。
“助餐服務”讓老年人吃上“幸福飯”
6月9日中午11時許,81歲的馬鞍山市雨山區一村社區居民卜祥彩和老伴,來到社區的“助老先鋒站”助餐點。看著餐盤里的紅燒雞翅根、香酥鱈魚排、肉末粉絲、時蔬等美味,老兩口選了自己愛吃的三菜一湯,打包好準備帶回去吃。
“自從有了這個助餐點,我們老兩口就不再為做菜犯愁了,也不怕菜做多了吃不掉。這里的菜不僅豐富、每天都不一樣,而且口感還好,適合我們老年人的口味。”卜祥彩說,只花10元,社區居民就能在助餐點享受一葷一素一湯的美食,非常實惠。“如果生了病不方便來打,或者年紀大腿腳不好,提前跟助餐點預定,他們可以送到家,這一點真的太讓我們感動了。”
像一村社區這樣的社區助餐點,在馬鞍山也越來越多。馬鞍山市聚焦老年群體需求,著力解決高齡、孤寡、失能老人就餐難題,在2021年市級“為民辦實事”項目中實施“社區助餐”養老服務工程。
“社區助餐”養老服務工程依托社區試點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中心(站)建設,著力構建“中心廚房+集中配送+社區就餐+送餐入戶”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模式,為廣大老年人尤其是行動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解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讓老年人吃上幸福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個老年人社區食堂、20個老人助餐點,預計到今年底,還將建成8個老年人社區食堂、20個老人助餐點,主要服務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同時面向全體市民開放。
風景名勝區 開通直通車
馬鞍山市采石風景名勝區于2020年開通景區聯動發展直通車A、B線路,方便了廣大游客前往薛家洼生態園、采石磯景區、大青山野生動物園、青山李白文化園、濮塘風景區等地休閑游覽,這一便民舉措得到了廣大市民的好評與認同。2021年,作為市級“為民辦實事”項目,該市將在2020年直通車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提升,并將于7月1日起正式開通運營。
負責運營的長運公司將投入8輛新能源公交車,每日運行共12個班次,每班單邊里程約130公里,運行時長約210分鐘。直通車實行無人售票自主投幣,每人次2元,游客可使用云閃付、支付寶掃碼支付等方式乘車。
新的聯動直通車以馬鞍山汽車客運站為起點,設置先行采石磯景區和先行濮塘景區兩條環線,串聯起采石磯片區、青山片區、橫山片區和濮塘片區并形成閉環,沿途停靠采石磯景區、薛家洼生態游園、凌云寺、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青山李白文化園景區、橫山景區、濮塘國家度假公園等站點。
新的聯動發展直通車將有效解決市區至景區、景區至景區間的交通問題,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同時將帶動沿線鄉村經濟、旅游產業發展,打造農文旅一體的旅游發展新模式。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專治“辦事難”
日前,馬鞍山市振馬生物科學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來到該市政務服務中心申請辦理老年公寓內部裝修許可,審批涉及多個部門,過程耗時較長。但公司急著進場裝修,企業負責人就把“難處”向大廳“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了反映。在了解相關情況后,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第一時間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推動加快聯合辦理進度,及時為該公司辦理了施工許可證。同時,為從根源上解決此類問題,該局還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大大簡化了審批流程。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是馬鞍山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為切實解決企業和辦事群眾辦事難、辦事繁、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而特設的,目的是為辦事不順利、結果不理想的企業和辦事群眾提供有效的兜底服務,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能,用心用情為群眾解決辦事過程中的“疑難雜癥”。辦事群眾申請的事項未能成功受理、審批,或多次來往市政務服務中心未能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到窗口進行反映。
針對群眾反映的“辦不成”事項,“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員會詳細進行問題登記核實,并針對性地開展業務解答、服務引導,以及業務協調和幫辦代辦,確保群眾的“辦不成事”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同時“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以企業和群眾反映的問題為切入口,開展溯源分析,從流程和機制上推進服務改進和優化,避免群眾重復反映同類問題,讓窗口“辦成事”為常態,“辦不成事”成特例。
(撰稿:本網記者 賈克帥 本網通訊員 陳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