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綠水青山映“紅心”
滄江百折來,及此始東流。
長江南岸、九華山麓,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池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革命歷史波瀾壯闊,在皖贛交界的群山深處,東至縣木塔鄉紅色的記憶處處可尋。
池州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階段中,池州各級黨組織,帶領干部群眾,譜寫出一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的光榮歷史。
九華山云蒸霞蔚、秋浦河碧波蕩漾。一座座青山連綿競秀、一道道綠水蜿蜒流淌、一座座城鎮一個個村莊生機勃勃…… “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氣”塑造了池州自然秀美的生態綠城。
追尋紅色印跡,開啟新的征程。池州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產業新城。產業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半導體、輕合金等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強勁崛起;文化旅游和大健康產業融合推進;長江黃金水道、九華山機場、高鐵高速,“水陸空”立體化打造池州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徐建 阮孟玥)
池州大事記
農業勞模龍冬花受到毛主席接見
1952年夏天,連續多日的傾盆大雨,貴池縣烏沙區北閘埂江堤在風雨中岌岌可危。在一次有幾百名群眾參加的緊急動員會上,烏沙區領導把排澇保堤的任務交給了互助組長龍冬花。區委書記鄭重地對這位鐵姑娘說:“龍冬花,這12萬人口、十幾萬畝耕地的秋浦圩,就交給你了。”年僅23歲的互助組長龍冬花,領著幾百個人,80部水車在搶險前線,一口氣干了整整十天十夜。十天十夜不下火線,誰累了她就替換誰。洪峰襲來的危急關頭,她甚至豁出一條命,跳進滔滔洪水,帶領群眾用身體堵住了決口。
江堤保住了。這一年,龍冬花被評為安徽省勞動模范。次年,因為沒日沒夜地幫助別人下水撈麥、帶頭進行科學種棉,龍冬花又被評為全國婦女積極分子。
1929年,龍冬花出生于安徽桐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被抱養到貴池縣當童養媳。新中國成立后,她積極參加民主反霸、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等社會運動。1954年,長江沿岸圩區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災,圩堤被沖塌,不少村民登上了屋頂,等待救援。龍冬花不顧家人安危,在咆哮的洪水中撐著小船,冒著滔天大浪,搶救被洪水圍困的鄉親們。她先后救出22人,同時還搶出了一批糧食。眼見龍冬花為了集體和群眾的利益,舍身忘我,鄉親們都敬佩地稱她是“不要命”的“龍恩人”。
1956年梅雨季節發生內澇,她夜以繼日地帶領群眾排澇20多天,并搶抓農時帶領社員改種單季晚稻200畝,畝產達500斤,全年增產糧食5000多擔。
龍冬花先后擔任貴池縣柳城鄉柳城村互助組組長,幸福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烏沙人民公社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幸福大隊黨支部書記,貴池縣婦聯副主任,安徽省婦聯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委員。中共第九、十、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2年她被評為全省一等優秀模范和農業勞動模范,1953年被評為全國婦女積極分子,1957年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稱號,1979年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52年,龍冬花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中國農村婦女的杰出代表。1956年,龍冬花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婦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期間,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期間,龍冬花曾13次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戰天斗地送“瘟神”
血吸蟲病俗稱“膨脹病”“大肚子病”,是池州流行時間最長、區域范圍最廣、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地方病。池州所轄貴池、東流、至德、銅陵、青陽、石埭等縣均有血吸蟲病流行,其中貴池、東流、至德等縣流行范圍最廣,危害程度尤烈。患血吸蟲病人數占全省總數的四分之一。為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央血防辦公室把貴池縣列為全國十個血吸蟲病流行重點縣之一。因而,根治血吸蟲地方病已成為全區上下共同努力的心愿。
在舊中國,血吸蟲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瘟神”,嚴重危害人民的生產、生活。許多人因之喪失勞動能力,貧病交加,不少地方出現“寡婦村”“羅漢村”“無人村”。
1956年,池州地區各縣先后成立血吸蟲防治工作領導機構,區、鄉或重點流行區、鄉也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協助開展工作。1958年,貴池縣召開向血吸蟲病進軍的誓師大會,全縣共發動235萬人次,開展兩次滅螺突擊活動,滅螺面積達4838.8萬平方米。青陽縣組織滅螺大會戰,一次投工10.82萬個,共消滅有螺面積17.2萬平方米,基本消滅有螺面積494.3萬平方米,比原有螺面積下降61.9%。1957年至1958年,石埭縣從流行區與非流行鄉(鎮)抽調5410人,組織10個常年滅螺隊,開展滅螺大會戰,消滅釘螺面積17.2萬平方米,基本消滅釘螺面積494.3萬平方米,比原有螺面積下降61.9%。
九華山旅游開啟新征程
1982年11月8日 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共44處),九華山和黃山、天柱山在列。
1978年,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富民強國的重大戰略,九華山現代旅游業應運而生。九華山風景區于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在資源保護、生態恢復、文化復興、景區開發、農民脫貧致富、旅游隊伍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經營產業化、招商引資諸方面一路前行,古老的九華山再獲新生。
2000年10月,池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安徽九華山旅游集團公司,同年12月,安徽九華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集團公司與股份公司的成立與運作,成功實現了景區旅游業由接待服務型向經營服務型的轉變,盤活了國有資產,壯大了九華山旅游產業經濟的實力。2001年7月,新組建的景區管理委員會,以“二次創業、二次開發”為主題,以機構下遷和環境綜合整治為目標,以招商引資為先導,統籌兼顧,全面推進景區各項工作,掀開了“二次開發、二次創業”的序幕,經過近10年的全面整治,九華山景區容量不斷擴大,環境更加優美,贏得了海內外賓客的廣泛好評。
先行先試,呵護青山贏得“金山”
池州建市較晚,基礎薄弱,實力有限,這是劣勢;但池州污染較少,資源豐富,環境優良,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優勢。
歷屆池州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從這種客觀的優勢劣勢的分析比較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發展的思路、戰略目標和決策意圖,選準了改革和發展的切入點。建區之初,地委、行署明確提出“不會治山治水就不會治區”的工作思路,到后來又進一步引導全區“念山水經”,從“山”路尋財,從“水”路求富,到如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池州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沒有破壞生態環境,而且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自然資源呈不斷增值的發展趨勢。
1996年12月,國家批準池州地區為中國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1997年11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又聯合發文將池州地區列為開展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全國16個地方試點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地區。
池州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生態文明建設史、一部綠色發展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池州全市上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踐行“兩山”理念,沿著綠色發展之路開拓前行,探索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同頻共振、相輔相成的“雙贏”之路。
“水陸空”立體交通推進高質量發展
2008年7月1日,華東鐵路建設史掀開新的一頁:銅陵至九江鐵路貨運開通運營,結束了南京至武漢沿江沒有鐵路的歷史!從這天起,銅九鐵路宛如長虹俯臥長江岸邊,拉近池州融入長江三角洲的時空距離。
池州地處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與江西、湖北近在咫尺。然而,長期以來,銅陵至九江沒有鐵路,嚴重制約著沿江區域融入長三角的進程。“要想富,先修路。”建設銅陵至九江沿江鐵路快速通道,加快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步伐,成為安徽、江西兩省人民迫切的需要。
2004年12月28日,池州迎來了歷史性時刻,鐵道部和安徽省在池州市九華山站隆重舉行開工典禮。2006年12月28日10時28分,隨著上海鐵路局副局長王峰一聲發車令下,56002次貨物列車拉響了在池州的第一聲汽笛,隨后,在人們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中緩緩向銅陵方向駛去……標志著安徽最后一個不通鐵路的城市成為歷史。
鐵路建設完善整個長江沿岸運輸體系,加強華東與中西部地區的經貿聯系,改變了池州交通環境。如今,隨著沿江高速、合銅黃高速,九華山機場、寧安城際鐵路的建成運行。池州實現了“鐵龍”躍皖江,“銀鷹”飛藍天的立體化交通新格局。
摘掉“窮帽”奔小康
2020年4月29日上午9時,石臺縣與全省其他8個縣(區)一起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截至2019年底,石臺累計脫貧7831戶24011人,剩余貧困人口173戶42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49%;3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村均集體收入14.2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雙基”建設明顯改善。在這片原本被認為偏遠、貧瘠的土地,種出了富硒稻、富硒菊等生態農產品和山茱萸、青錢柳等中藥材,發展了高山蔬菜,打造了磯灘鄉洪墩村“慢村農莊”等鄉村旅游品牌,創建了“丁香優品”“阿惠絲瓜絡”等電商新品牌……
主體責任扛在肩,為民辦事落實處
從座無虛席的禮堂,到鄉村的農家小院;從面對面的生動宣講,到網絡平臺的同頻共振;從滿頭白發的老黨員,到一張張稚嫩的面龐……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池州市精心謀劃、創新形式,通過一場場深入透徹的宣講、一次次鮮活生動的解讀,有力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黨史、干事創業的信心和熱情。
黨史課堂“分類上”,全面興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
該市以黨員干部帶頭學,鞏固完善“六學”形式,建立健全“三項機制”。發揮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集中學習5次,其中專題研討3次。各級黨委(黨組)迅速行動,做好指定書目學習使用,通過中心組學習、專題研討、讀書班、舉辦黨校公開課等形式加強學習;青少年群體重點學。發揮校園主陣地作用,開展“聽”百年瞬間、“說”百年輝煌、“讀”百年心聲、“賽”百年風采、“踐”百年傳統系列活動。在全市各學校周一至周五定時播放百年瞬間等音頻資料。開展“三員講黨史”,遴選黨員教師、團員青年、少先隊員組建市級青少年黨史宣講團,開展主題宣講每人10場。圍繞建黨百年主題,舉辦各類賽事110余場,組織中小學生到革命遺址開展實踐活動189場次;基層群眾廣泛學。組建市委宣講團,赴各縣區舉辦宣講報告會7場。各縣區紛紛組建特色宣講隊,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宣講。東至縣組建民歌傳唱宣講隊,創作官港民歌《黨史就是一盞燈》八首,以民歌形式講黨史。截至目前,共組織各類宣講460余場,受眾12.5萬余人次。
紅色資源“創新用”,不斷提升黨史學習教育鮮活度、感染力
該市通過“基地+線路”,打造紅色看點。統籌推進革命文物、舊址保護修繕和紅色景區景點開發利用,提升東至木塔紅軍紀念館等11個紅色教育基地功能,推進石臺新棚紅軍總醫院等2處舊址復建工程。打造紅色旅游景區景點16處,培育紅色講解員、紅色導游300余人,策劃紅色旅游精品線路3條,其中1條線路入選黨史學習教育安徽30條紅色資源精品線路;“文藝+媒體”,講好紅色故事。編撰《中國共產黨池州百年大事記》等地方黨史出版物,在市直媒體上線“池州紅色地圖打卡”活動,創作革命題材廣播劇《凌霄花開》、黃梅戲《旗映牯牛降》等7部重點紅色文藝作品;“挖掘+展現”,提煉紅色精神。開展“皖美追尋”紅色資源挖掘活動,實地探訪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陵陽等黨史事件發生地,挖掘整理凌霄、江小妹等烈士事跡。東至縣圍繞上世紀70年代根治水患蟲疫的奮斗歷程,提煉“創、拼、闖、干”的東至“治水精神”,通過“拍攝專題片、打造展示館、上好實景課”的形式,把黨員群眾親歷的奮斗史,變為黨史學習活教材。
黨員干部“領銜辦”,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黨史學習教育開始后,該市迅速響應。3月22日,出臺工作方案,明確全面排查、建立清單、認領交辦、組織實施、跟蹤問效5個環節,圍繞生態環境、鄉村振興等8大重點領域列出民生事項2200余件。全省實施方案印發后,該市對照要求明確20項重點任務,深入開展“進萬戶、訪千企、走百縣、解十難”行動。領導帶頭。各級領導帶頭認領相對復雜問題及重大事項,推進民生實事落地落實。市委書記方正、市長朱浩東帶頭認領“城市停車亂、停車難”“重點群體就業難”等4件重點實事,其他市級領導主動認領重點實事43件,提出措施92條。統籌推進。與推進中央巡視反饋意見整改、新一輪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等有機結合,形成各級領導帶頭示范、職能部門履職盡責、黨員干部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各類實事辦理順利有序推進。
巡回指導“壓茬干”,層層壓實責任
4月1日,市委專題研究巡回指導工作方案。4月19日省委巡回指導動員部署會議召開后,該市緊接著于4月20日召開全市巡回指導工作動員部署會,印發《巡回指導工作手冊》《近期被指導單位工作清單》,確保精準指導。全覆蓋。4月21日起,7個巡回指導組陸續進駐73個被指導單位,5月8日實現進駐全覆蓋。重實效。5月13日,該市召開巡回指導工作調度會,圍繞各指導組發現的問題,共梳理意見建議88條。
推進九華黃精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池州市結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對地方特色產品——九華黃精進行品牌保護與產業發展,助農民增收。
該市組建市級九華黃精產業協會,對九華黃精品牌進行授權使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加強品牌市場管理;實施池州市九華黃精產業行動計劃,挖掘與九華黃精有關的詩詞典故、民情民俗、故事傳說等文化資源,支持九華黃精文化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積極組織九華黃精生產加工企業參加各種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會,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和新興媒體等手段,開展品牌宣傳,拓展銷售渠道和市場,擴大九華黃精品牌市場影響力。
目前,該市制定出臺九華黃精產業發展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新增九華黃精種植面積5500畝;對全市九華黃精主要種植基地和重點加工企業進行摸底,篩選25個種植基地(重點加工企業),并采集相關信息,用以制作池州市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分布電子地圖,目前提交有關制作方制作;對全市在建、擬建黃精產業重點項目進行摸底,篩選15個項目,并對項目實施進度進行跟蹤調度。
解決城市“停車亂、停車難” 市民出行舒心便捷
今年,池州市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停車難”問題,由市委主要領導牽頭,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梳理,深入細致研究后,形成調研報告,提出政策性、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
該市對《池州市中心城區停車設施專項規劃(2016-2030)》實施情況開展評估,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修訂完善《專項規劃(2021-2035)》。擴大增量。厘清沿街建筑立面外廣場停車場產權問題,全面摸排已施劃的停車泊位,重新規劃改造;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內部停車設施,節假日、高峰期對外開放。盤活存量。開展釋放地下停車位專項治理,加強小區內富余道路停車位施劃。全面摸排城市閑置地塊、現有生態綠化廣場,提出改造方案。對占用消防通道車輛、“僵尸車”、農用車、工程車等違規停放車輛進行清理。規范網約共享單車管理。解決關鍵節點交通擁堵問題。制定中心城區交通專項治理優化方案,采取增加右轉車道、調整車行道分道設置、優化護欄設施等辦法,解決長江路與翠微路交口等重要路段交通擁堵問題。差別化疏導管理。對學校、商場、醫院周邊的停車點,按照“路內高于路外、路外高于配建、地上高于地下”的原則,科學制定停車收費標準,運用價格調節手段,引導車輛停放。推廣智慧停車。依托池州“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成多功能、智慧化的停車管理系統,采取錯峰停車、限時停車、夜間停車等靈活機動的臨時停車模式,緩解停車壓力。
解決重點群體“就業難” 讓困難群眾生活有著落
池州市針對群眾反映多、涉及面廣的重點群體“就業難”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兜底安置就業困難重點群體就業,著力解決重點群體“就業難”問題。
該市就業大市場和各縣區人力資源市場每周三、周六常態化舉辦“2+N”招聘會,全市各級人社部門聯合相關部門,根據年度計劃安排,針對退役軍人、殘疾人、失業人員、貧困勞動者、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適時舉辦專場招聘會;舉辦兩場大型公益招聘會,為重點群體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援助、就業指導和培訓推薦等專項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2500個,兜底安置就業困難重點群體就業,著力解決重點群體就業難問題;將重點群體技能培訓列入2021年職業能力建設工作要點,全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7120人次;協調市殘聯、退役軍人事務局、農業農村局等行業部門,開展針對性政策宣傳。6月底,全市殘疾人、退役軍人、貧困勞動者、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政策知曉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同時,全面落實重點群體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對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退捕漁民培訓期間給予每人每天50元生活費補貼。
該市針對各類重點群體舉辦個性化專業專場招聘會,提供精準招聘服務,優化公共就業服務。截至5月25日,編印發放《就業創業政策匯編》、《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政策宣傳掛歷、海報、環保袋等各類宣傳品8.3萬份,設置政策宣傳服務臺68次。全市開展“2+N”招聘活動165場(其中退役軍人6場,退捕漁民3場,殘疾人1場,農村轉移勞動力14場),參會企業1960家次,提供就業崗位38904個,進場求職20816人次,達成就業意向4883人。
整治老舊小區 優化群眾生活環境
東至縣堯渡鎮梅林社區齒輪廠小區,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有494戶居民,歷經近60年風雨的老舊小區年久失修、居住環境差,加上沒有物業管理,小區內垃圾亂扔、污水橫流、車輛亂停亂放、綠化種菜、路燈損壞無人修理等等,嚴重影響小區居民的生活。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東至縣將齒輪廠小區納入2021年民生工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隨后,堯渡鎮就小區改造的內容、標準以及在施工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和困難,與居民進行面對面交流,并收集了80多條建議。
目前,這個“60歲”的老舊小區,經過兩個多月的改造,地下管網暢通了,污水橫流現象不見了;規劃建設了38個停車位,亂停亂放現象有了明顯改觀,消防通道暢通了;被居民占用種菜的綠化地重新綠起來了;縣交警大隊配合環衛公司對小區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墻頭的牛皮癬被鏟除了;小區里安裝了路燈和監控,小區居民出行更加安心了。
今年,池州市計劃整治主城區78個老舊小區,總建筑面積193.31萬平方米,主要實施雨污分流、管線整理、道路暢通、優化增設停車位、增設公共配套設施、宅間綠化提升、垃圾分類集中投放、增加智慧安防、完善消防、改善照明設施等改造,惠及居民1.86萬戶。
(撰稿:本網記者 徐建 本網見習記者 阮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