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挺起振興“主心骨”
前些日子,記者到鳳陽縣小崗村采訪,兩張不同時代的照片,以其強烈的對比令人震撼。
其中一張是黑白照片,拍攝于“大包干”改革之前。已經模糊不清的畫面中,幾位農民正在弓腰奮力拉犁耕地。另一張是今年6月初,小崗村高標準農田里的小麥收獲,瓦藍的天空下,大紅色的收割機正在作業。
“那個時代農業生產條件簡陋,莫說機械,就連耕牛都很緊缺,人力耕作的現象非常普遍?!薄按蟀伞睅ь^人之一的關友江回憶。而現在我省主糧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今年4200多萬畝小麥10天左右就全部收割完畢。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大歷史敘事中,農業不僅是基礎,而且關系到夢想能否實現和夢想實現的速度、質量和品位。作為農業大省,我省有數千萬人b生活在農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產業旺起來,才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支撐,走好全面小康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十三五”期間,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全省糧食總量穩定站上800億斤臺階,排名由2015年全國第6位上升到2020年第4位。今年夏糧呈現單產、總產和面積三增態勢,實現“十八連豐”。
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更加堅實。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省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950萬畝,2018年安徽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做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4個激勵省份之一。全省農機總動力達6800萬千瓦,居全國第4位;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1%,比全國高出10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5%。
鄉村產業不斷發展。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1.6萬家,其中國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2家,居全國第10位;年銷售額超10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各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987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564家,居全國第1位。
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全面推進,實施“158”行動計劃,首批遴選確定了24個“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創建縣、135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電子商務、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超過1.6萬家,綜合營業收入650億元,接待游客1.5億人次,從業人員70萬人,帶動農戶59.5萬戶增收。
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禁捕退捕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省長江干流及其8條重要支流、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退捕工作有序推進。2015年以來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六連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1.7%和91.8%,均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三品一標”農產品有效使用總數達8383個,居全國第6位,其中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數居全國第2位。
農民富,幸福美滿日子甜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2020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0元,居全國第11位,較2019年提升1位;同比增長7.8%,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居中部第1位?!拔淮纬掷m前移、增速高于全國,在中部地區腰包‘鼓起來’速度最快?!笔∞r業農村廳負責人這樣總結去年農民增收成績單。
成績來之不易。2020年我省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的洪澇災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外出務工均受到很大程度沖擊。這種情況下,省委、省政府持續加大“六穩”力度,層層落實“六?!币螅瑑炏劝l展農業農村,不斷加強政策扶持,強力推進脫貧攻堅,農民增收才取得了這樣的顯著成績。
小康有沒有得以實現,關鍵要看農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這個數字比1978年的113.3元增長111.6倍。2018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996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增長10.2%,比全國高0.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居全國位次由第20位前移至第14位。
如果著眼“十三五”這個時間跨度,農民增收更是駛入快車道。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表示,整個“十三五”期間,是安徽農民獲得感最強的時期。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省農民收入呈現這么幾個特點:收入越來越高、5年的增幅均居中部第一、位次提升幅度居全國首位,且城鄉差距越來越小。
總量持續擴大。全省農民收入由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20元,5年增加5799元,每年跨過一個千元臺階,且與全國差距不斷縮小,由2016年相差643元減少到2020年511元,農民收入增速連年高于全國。2016年到2020年,我省農民收入增幅分別為9.1%、8.3%、8.9%、10.1%、7.8%,連續5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年均增幅8.96%,比全國高0.52個百分點,5年增幅均居中部第一。
在全國省市之間位次不斷前移。從2015年到2020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全國第18位上升到第11位,先后超過河南、黑龍江、海南、吉林、湖南、河北、湖北等省,連續5年進位,提升幅度居全國首位;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笆濉逼陂g,我省農民收入增速連續5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49:1下降到2020年的2.37:1,且明顯低于全國的2.56:1。
這樣的“成績單”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農村發展成果豐碩,成色十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表示,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不懈,緊抓不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效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電子商務、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提升了農業附加值,促進了農民就業。加快實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拓寬增收渠道,農民財產性收入顯著增長。這些都為我省農民收入爭先進位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繼續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以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努力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力爭我省農民收入趕上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農村美,綠水青山寄鄉愁
房前屋后皆綠景,一抹鄉愁繞村宅。仲夏時節,“打卡”江淮鄉村,總能看到如詩如畫的場景。
農村人居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群眾幸福指數高不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扎實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用水、危房改造、電網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通了柏油路、亮了路燈、擺了垃圾桶、新建了廁所。”說起村里的改變,蕪湖市灣沚區花橋村村民孔春香就停不下來??装⒁探衲?0多歲了,她清楚地記得2013年村里的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穿著厚重的膠靴出門。變化還不止于此,2020年水泥路又變身柏油路,“孩子們開車直接能到家門口”。同時改變的還有鄉村的夜晚,220多盞路燈在夜晚來臨之時,點亮了曾經漆黑一片的江邊小村?!?018年,我家的旱廁也淘汰了,在政府的幫助下,改建了衛生廁所,夏天一點臭味都聞不到,干凈方便得很?!笨状合阈χf,“村里這些年變化太大了!”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美麗風光,是很多人心馳神往的回憶,讓農村人居環境“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福祉、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省加大改廁力度,累計完成自然村改廁250.1萬戶;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0%;加快污水管網建設,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已實現全覆蓋。目前,全省已建設美麗鄉村中心村8290個,認定省級示范村1600個、重點示范村540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公路到門口,日子甜心頭。眼下,全省所有鄉鎮全部實現公路通暢,農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村民“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特別是廣大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20年底,全省31個脫貧縣公路總里程達11.6萬公里,較2012年底增加4.3萬公里,路網通達深度、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出行方便了,居住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十八大以來,我省著力補齊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超過130萬戶農村危房完成改造,貧困人口告別了原來破舊的泥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住上了安全住房;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超2000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用上了放心安全的自來水。同時,率先實現村村通動力電,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纖通達和4G網絡覆蓋,“樓上樓下,電腦電話”也正成為很多農村家庭的標配。
為了讓農村攜手城市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我省還持續加大農村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投入力度,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水平不斷提升。如今,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覆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讓城鄉居民醫保待遇不再有差別;送戲下鄉、送影下鄉等文娛活動,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從淮北到江南,千千萬萬個古老的鄉村煥發生機。而變化還在繼續:今年我省將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重點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等三大領域,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全面改善農村水、電、路、氣、房、訊等設施,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撰稿:本網記者 史力 何珂)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帶領人民在戰貧之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
接續奮戰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八大,安徽省扶貧工作可以分為5個階段: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八七”扶貧、全面扶貧。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社會形勢嚴峻,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效率低,人民無法解決基本的吃穿問題,我省也不例外。這一階段我省主要采用救濟式扶貧,即政府直接向貧困戶發放資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安徽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僅為0.22億元,至1977年僅為15.97億元。受制于當時政府財力不足,救濟式扶貧很難造福每一個貧困戶。貧困現象遍布整個安徽省,救濟式扶貧未能大面積解決貧困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到1978年底,我省大部分貧困人口仍停留在溫飽線上。隨著改革春風吹拂江淮大地,特別是發源于小崗村的大包干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誕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這一階段,安徽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131元迅速提升至1985年的526.6元,全省農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59.45億元提升至1985年的145.31億元,7年間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為全省脫貧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單純依賴救濟,無法徹底擺脫貧困。198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的意見》,提出盡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的立足點,應當依靠群眾自力更生,發展生產,而不能單純依賴國家支援,單純依靠救濟的指導思想。1986年5月16日,隨著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開發式扶貧拉開了序幕。安徽省市縣也分別建立了扶貧領導小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經過8年不懈努力,1993年,全省重點貧困縣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快速提高,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繼續減少,農村貧困發生率逐步下降。
1994年,隨著《國家八七扶貧計劃》發布,安徽農村扶貧開發進入攻堅階段。2000年底,安徽如期完成“八七”扶貧攻堅任務,人民群眾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貧困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省17個國定貧困縣生產總值比1993年增長1.8倍,財政收入增長2.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87元增加到1545元,增長1.6倍。
進入21世紀,隨著“八七”扶貧任務完成,絕大部分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貧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整體溫飽水平依然很低,脫貧任務依舊任重道遠。這一階段,安徽省以解決基本溫飽問題為基礎,致力于全面脫貧。全省貧困縣糧食產量大幅提升,溫飽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第一產業增加值提升約3倍,地區生產總值提升約4倍,各產業全面發展,為實現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精準扶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2020年徹底消除絕對貧困為主要目標,全面打響新時代脫貧攻堅戰。2012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
彼時我省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較重,涉及16個省轄市、70個縣(市、區),其中國家級貧困縣20個、省級貧困縣11個,2014年建檔立卡識別貧困村3000個,貧困戶188萬戶484萬人,貧困發生率9.1%。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五級書記抓扶貧、全省上下促攻堅,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脫貧路徑,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在脫貧攻堅戰的開局之年和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深入大別山區、沿淮行蓄洪區等貧困地區調研,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為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思想武器,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2018年8月,岳西縣、亳州市譙城區、懷遠縣、蒙城縣四個革命老區貧困縣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首批“摘帽”縣。
2019年5月,潁上縣、壽縣、潛山市、宿松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六安市裕安區、舒城縣、利辛縣、渦陽縣、宿州市埇橋區、阜陽市潁泉區、阜陽市潁州區、太和縣、界首市、定遠縣、六安市金安區等18個貧困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我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2020年4月,蕭縣、臨泉縣、阜南縣、阜陽市潁東區、霍邱縣、金寨縣、石臺縣、太湖縣、望江縣等最后一批貧困縣退出。至此,安徽省貧困縣、貧困村實現“清零”,基本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1年5月,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持續奮斗、5年脫貧攻堅,安徽終于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人民滿意、可載入史冊的優異答卷,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個國家級和11個省級貧困縣全部摘帽,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貧困群眾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滄桑巨變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本哿Ω幻裨鍪?,安徽答卷濃墨重彩。黨的十八以來,安徽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貧困群眾發展能力全面增強,整體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787.5元增至目前的13485元、增長1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至目前的11658.53元、增長4.47倍,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在皖北地區,在沿淮行蓄洪區,昔日的“貧中之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貧困地區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地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
放眼全省,3000個脫貧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已經由2013年底的1.76萬元增至目前的33.83萬元,增長19.2倍,實現村村有特色產業,村村有穩定集體經濟收入,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脫貧的根基穩固牢靠。
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村村通動力電,貧困村全部通寬帶,貧困戶危房全部改造一新,124.3萬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目標提前3年實現……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以及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長期困擾貧困地區群眾的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通信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增強。
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我省始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核心指標,全面落實“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排查核查,著力提高脫貧質量,確保義務教育“有學上”、群眾患病“有醫靠”、貧困群眾“有安居”、安全飲水“有保證”。
為讓群眾患病“有醫靠”,我省健全完善“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療政策體系,織密醫療保障網。特別是創新實施“351”“180”綜合醫保政策,大大減輕因病致貧家庭醫療負擔,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為保障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我省全面摸排鑒定貧困地區農戶房屋,累計完成34.1萬戶貧困戶危房改造,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得到全面改善;全面完成8.5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持續做好搬遷群眾就業等后續扶持,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為確保義務教育“有學上”,我省堅持分類制定、全面多元化扶持與資助政策,認真落實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和“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政策,實現貧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資助建檔立卡家庭學生512.4萬人次、60.8億元,“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46.3萬人次、9.47億元;重點高校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3.7萬名,幫助貧困學子圓了重點大學夢。
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這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對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安徽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早在2018年5月,我省就印發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5個方面,擘畫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目標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今年4月,安徽省委一號文件發布,吹響了安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舉全省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安徽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完成了歷史任務,重組為安徽省鄉村振興局。5月28日,安徽省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截至6月10日,安徽省16個設區市鄉村振興局全部掛牌,各縣(市、區)鄉村振興局也同步掛牌,我省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立足新職責、新使命,安徽各級鄉村振興局將繼續傳承弘揚好脫貧攻堅精神,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謀劃實施好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統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工作,為加快建設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皖”美新農村接續奮斗。
(撰稿:本報記者 范克龍)
美好安徽譜華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經濟建設成就綜述
奮斗歷程波瀾壯闊,發展成就彪炳史冊。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緊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高質量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
——實現“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我省精準落實宏觀經濟政策,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新發展格局,堅持高質量發展,保持了增速快于全國、領跑中部的良好發展勢頭。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十二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年均增長10.8%,財政收入突破4000億元、年均增長14.2%。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6%和13.4%。“十三五”期間,經濟實力接續邁進。全省生產總值從2.38萬億元增加到3.87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3.9萬元增加到6.1萬元,發展格局實現了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
產業結構加速優化。近十年來,我省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轉變,服務業比重超過50%?!笆濉逼陂g,全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糧食產量由全國第6位上升為第4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前列,以新型“銅墻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融會觀通”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以“大智移云”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7.3%和15.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2.4%提高到40.3%。
創新能力實現新跨越
——重大創新成果涌現,自主創新能力躋身全國前列
強化科技創新,打造強力“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豐碩,自主創新能力躋身全國前列。
創新型試點省和合蕪蚌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相繼建立,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方陣,“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立柱架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量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組建運行,大科學裝置加快集聚;“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研制成功,量子鉆石原子力顯微鏡、柔性可折疊玻璃、緊湊型超導回旋質子加速器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在動態存儲芯片、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創新,實現“并跑領跑”。
2020年,全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92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7家。“中國聲谷”入駐企業1024家、營業收入1060億元。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8559家。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形成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改革品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全力推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推開,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深化改革全面發力?!胺殴芊?、農業農村、醫藥衛生、公共資源交易、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3+2”清單制度體系、編制周轉池、林長制、縣域醫共體、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改革品牌。“四最”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專項行動,構建“皖事通辦”政務平臺,省級行政權力、審批事項保持全國最少,建立區域化、綜合性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市場配置資源效率不斷提升。
開放合作實現重大突破。全省域納入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范圍,我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由“全面參與”轉向“深度融合”,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合作全面展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等一批重大協同事項加速推進。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啟動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中歐班列等開放平臺建設向縱深推進,世界制造業大會品牌效應持續擴大。
城鄉建設取得新成就
——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近十年,安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發展支撐力大幅提升。機場、高鐵、道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十二五”期間,安徽新增高速公路1317公里、一級公路2667公里,總里程分別達4246公里和3166公里,新橋國際機場和九華山機場先后建成,高鐵運營里程達1330公里,開啟了安徽高鐵時代。移動互聯網進入尋常百姓家,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豐碩,“三線三邊”治理成效顯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優美的幸福家園建設進一步加快。
“十三五”至今,引江濟淮等一批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商合杭高鐵、蕪宣機場等建成運行。高鐵運營總里程2329公里、居全國第1位,實現“市市通高鐵”,全域邁入高鐵時代,在全國鐵路網中的樞紐地位全面提升?!八目v八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縣城通高速”有力有序推進。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大幅提升,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加快建設。高等級航道網進一步完善,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5738公里?!耙惑w化、網絡化”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體系日益完善,能源供需總體平穩。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憶往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看今朝,美好安徽譜華章。當前,全省上下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勠力同心、開拓奮進,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三地一區”,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努力奮斗!
“十四五”發展藍圖繪就
《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描繪了“十四五”時期開啟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是全省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十四五”時期,我省將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努力塑造科技創新策源新優勢、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譜寫全面綠色轉型新篇章、構筑高水平改革開放新高地、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堅定地朝著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進軍。《綱要》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如下。
經濟實力實現新的更大躍升。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接近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左右,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上升,涌現更多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強市、強縣(區、市)。
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的更大作為。高質量供給持續擴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現代流通體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更加順暢,進口和出口、投資和貿易、貿易和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的更大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并爭先進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企業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主要創新指標明顯上升,一批前瞻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人才強省基本建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新的更大進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與滬蘇浙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全面對接,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經濟總量占長三角的比重進一步提高,8個中心區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續縮小。
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的更大優化?!耙蝗ξ鍏^”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服務聯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競相發展格局。合肥都市圈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進一步提高,皖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較大幅度高于全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進一步提高,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占全省比重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實現新的更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批國際性開放合作平臺相繼建成,進出口總額超過千億美元,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的更大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的更大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大氣、水、土壤、森林、濕地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體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實現新的更大增進。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比例超過4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高。
展望未來,7000萬江淮兒女必將在共赴新征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
“共享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
就業水平穩步提升,社保體系逐漸完善,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健康安徽扎實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近十年,安徽民生事業取得巨大進步,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我省更加突出創業帶動就業、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積極就業政策迭代升級。在積極就業政策的影響下,我省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二五”期間,我省城鎮新增就業327.9萬人;“十三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342.9萬人。同時,就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已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社會保障托底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著力構建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十三五”期間,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實現統一,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從2015年的每年3261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年7670元。
教育、醫療、住房建設……一項項民生事業發展迅速。2017年,我省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實現全覆蓋,提前3年完成目標任務;截至“十三五”末,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到90%。全省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笆濉睍r期,我省建成保障性安居住房156.44萬套,改造農村危房47.37萬戶;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9%和9%。此外,我省連續9年進入全國平安建設先進行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入選地級全國文明城市總數達12個、居全國第2位,入選中國好人總數1491人、居全國第1位。
民生工程已成為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品牌。近年來,我省創造性地以項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實施33項民生工程?!笆濉逼陂g,我省民生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八成以上,其中,民生工程五年累計投入達到5260億元,惠及7000萬城鄉群眾,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緊迫的現實利益問題,群眾獲得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撰稿:本網記者 王弘毅 田婷 吳量亮)
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守初心、擔使命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大力弘揚小崗精神,傳承“改革基因”,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勇于打破各種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條條框框,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省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生產總值實現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
我省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我省發展實際,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優化現有供給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經濟持續增長培育新動力、打造新引擎?!笆濉睍r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7.3%和15.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2.4%提高到40.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前列,三次產業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轉變,有力推動全省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步伐。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我省大力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著力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力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三五”以來,國資國企改革不斷實現新突破。組建省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中國寶武集團與馬鋼集團實現戰略重組,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金屬集團首次入圍世界500強。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戰略合作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在省屬企業集團公司層面實現與外資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旌纤兄破髽I員工持股試點有序推進。省屬國資國企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我省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為自己人辦事就是辦自己的事,大力實施民營經濟發展上臺階行動計劃。民營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實現了新的突破和跨越。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業熱情成就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煥發全省民營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熱情,奮力推動我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省把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作為“十四五”的重要戰略目標,堅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創優“四最”營商環境,持續釋放更大改革紅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和關鍵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作為“當頭炮”,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我省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我省實際,大膽探索,銳意爭先,努力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走在全國前列。2014年,我省決定推行省級行政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在部分市、縣(市、區)同步開展試點,2015年,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行政權力清單制度。這項改革成果正在向全國推廣。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續為市場主體破壁清障,是“放管服”改革的關鍵環節。我省大力落實注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后證、一照多號等改革舉措,把在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改革舉措推向全省,積極為市場主體打破“準入不準營”的制度障礙。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監管手段、提升監管能力,落實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現代市場監管理念。
以更大力度優化政務服務,是各地競相爭先的重點改革領域。我省不甘人后,聚焦“一網一門一次”改革要求,全面推行“皖事通辦”,率先實現政務服務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推動企業開辦實現“一網通辦、全程網辦、一日辦結”,均走在全國前列。
營商環境改革是具有基礎性和牽動性作用的重要改革部署。貫徹落實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我省提出全國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創優營商環境的目標。持續開展創優營商環境的系列提升行動,在企業開辦時間、行政審批、工程項目建設審批、不動產登記等20個方面,明確提出對接國內外先進標準的時限要求、服務流程,勠力疏解長期困擾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堵點痛點難點。優化提升“互聯網+營商環境監測”系統,根據國家相關方面的部署,積極探索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搭建點對點解決企業經營難題的制度性平臺。
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有效激發市場主體的成長活力。今年一季度,全省市場主體數量突破600萬戶,邁上新臺階。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的涌流,正在匯聚高質量發展不竭的動力源。
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制度創新“尖兵”,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5月31日18時,伴隨著汽笛長鳴,一列滿載100個標箱的列車從合肥北站出發,經霍爾果斯口岸發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這是今年發運的第200列合肥中歐班列?!敖衲暌詠恚戏手袣W班列新增安特衛普、馬德里、索利卡姆斯克等新線路,開辟了‘中歐班列+跨境電商’新模式。截至5月底,累計開行量已突破1500列?!焙戏屎jP所屬廬州海關副關長査成林說。
深化對外開放、擴大國際合作,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5月26日,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江蘇無錫舉行。會議認為,一年多來,一體化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長三角呈現出上海龍頭高高引領、蘇浙兩翼開合奮進、安徽強勢發力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駛入“快車道”,201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我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由“全面參與”轉向“深度融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等一批重大協同事項加速推進?!熬o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我省始終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性戰略部署?!笔“l展改革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安徽自貿試驗區為我們在安徽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無論是政策支持、產業生態,還是創新引導、人才吸引等方面,對自貿試驗區內的企業都是利好?!贝蟾豢萍迹ò不眨┕煞萦邢薰究偛眯じ偙硎尽?/p>
2020年9月24日上午,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隆重揭牌,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站上改革開放新起點,迎來安徽發展“最大紅利”。安徽自貿試驗區自揭牌以來,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要義,在重大改革試點、重大項目推進和重大政策創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標志性建設成果。截至今年4月底,安徽自貿試驗區已新設企業6023家,簽約入駐531個項目,協議引資額3648.35億元。
“重點在營商環境、投資貿易、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服務、區域聯動等領域開展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制度創新舉措?!笔∩虅諒d副廳長、省自貿辦常務副主任劉光表示。“建設洋山港—蕪湖港聯動接卸江海聯運平臺”和“長三角G60環境科技跨區域產業鏈集成創新機制”入選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制度創新案例。今年前5個月,我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615.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1.6%,5月份全省進出口總值居中部首位。
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貫徹國家戰略,助推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我省正奮力在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上展現更大作為。
在更高質量一體化中貢獻“安徽力量”
風起云天,潮涌東方。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承載著2億多“長三角人”熱切期盼的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兩年多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和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通過不斷加快打造“三地一區”、推動五個“區塊鏈接”建設等,在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持續彰顯“安徽作為”,貢獻“安徽力量”。
加強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是我省推進五個“區塊鏈接”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省推深做實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突出規劃引領,滁州、馬鞍山市分別與南京市成立領導小組,共同編制新型功能區總體發展規劃等;堅持市場化推進,來安縣與江北新區、滁州市南譙區與南京市浦口區、馬鞍山市博望區與南京市江寧區分別合資成立合作開發公司,以專業化機構、市場化平臺系統推進新型功能區建設發展。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打造“綠色長三角”。我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合開展“十年禁漁”跨區域執法,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制定工作規則,研究建設方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十大工程”累計完成投資約30億元。
一網通辦,辦事不用來回跑了;一碼通行,乘坐地鐵掏出本地乘車碼就可以異地通用了;跨省就醫,門診費用可以異地結算了……去年以來,我省推動民生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僅在政務服務領域,就實現104個事項“跨省通辦”和政務服務全流程線上辦理、線下異地辦理。
(撰稿:本網記者 胡旭 鄭莉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