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離離之原綻芳華
宿州!一片傳承紅色基因的英雄熱土,一座充滿朝氣和夢想的活力之城。
古往今來,這塊“九州通衢”的戰略要地譜寫過多少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四師的英雄們在這片土地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浴血奮戰。解放戰爭時期,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在這里開辟了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勝利號角。
厚重的文化底蘊、優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資源稟賦、勤勞勇敢的人民,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奏響了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當年白居易筆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離離之原,如今不僅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書法之鄉、文學之鄉、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馬戲之鄉、燒雞之鄉、山芋之鄉、泗州戲之鄉和觀賞石之鄉,還是擁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智慧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桂冠的新興之城、魅力之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厚積薄發的宿州,借助長三角一體化大舞臺嶄露頭角,華東最大的云計算數據中心、亞洲最大的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中國五大量子通信節點城市之一,無一不顯示出強勁實力;奮發有為的宿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步伐不斷加快,“一城兩區三基地”的藍圖徐徐展開,全體宿州人正奮力開創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宿州的新局面。
讓我們展開新中國成立以來宿州的壯美畫卷,一睹宿州的發展歷程,聆聽宿州的奮進足音。 (何雪峰)
宿州大事記
● 1949年冬,宿州成立第一家國營貿易公司——光華貿易公司。
● 1951年5月,經政務院批準,復置宿城市,隸屬宿縣專署。
● 為徹底解決皖北地區水患問題,1966年10月14日,國務院批復新汴河工程建設,1970年5月竣工。新汴河工程采用“洪澇分排、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各走各路”的治水新理念,歷經三冬四春,前后約100萬民工和技術人員參與新汴河工程。新汴河工程的完工,徹底解決了豫東、皖北、蘇北1000多萬人長期飽受水患災害問題,成為中國治水工程上的一大創舉,留下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科學治水、團結奉獻”的新汴河精神。
● 1972年8月3日,《安徽日報》刊發長篇通訊《白衣紅心李月華》,報道泗縣鄉村醫生李月華的感人事跡。李月華,女,1938生,江蘇宿遷人,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村醫生家庭,小時隨父親過著漂泊行醫的生活,后定居泗縣,先后在泗縣草溝、丁湖公社醫院工作。李月華工作負責,和藹可親,十幾年如一日走村串戶為農民看病防病,視病人如親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跡。她處處為病人著想,醫院里的病房不夠,她就騰出自己的房間和床鋪,把病人安排到自己家里住宿和治療,群眾親切地把它叫做“家庭病房”。1971年8月31日因堅持搶救垂危產婦,勞累過度,引起嚴重脫水和酸中毒,不幸以身殉職,時年33歲。她短暫的一生,是全心全意把健康和幸福送給人民的一生。中國共產黨宿縣地區委員會根據李月華生前申請,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繼《安徽日報》之后,《人民日報》也長篇報道了李月華的事跡。
● 1977年,宿縣地區師范學校改為安徽大學宿縣地區師范專科班,該校于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宿州師范專科學校。
● 1983年10月,省內第一座采用合成膠粘劑加固的宿州市新汴河大型雙曲拱橋作業工程完工,屹立于汴水之上。
● 1984年3月15日,安徽省皖北礦務局在宿城建立。
● 1985年9月,正式開辦宿州調頻廣播電臺,呼號為“宿州人民廣播電臺”。
● 1999年,中共宿州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省轄宿州市正式掛牌成立。宿州“110”報警服務臺正式開通運行。
● 2007年,糧食總產74.4億斤,居全省第四位;油料總產24.2萬噸,居全省第四位;棉花總產5.6萬噸,居全省第三位;肉類總產48.59萬噸,占全省12.0%,居全省第三位;蛋類總產24.6萬噸,占全省18.9%,居全省第一位。
● 2008年,宿州市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并率先在全國創新試點“人地掛鉤”模式,連續19年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 2009年9月,全球排名第二的鞋業巨擘——百麗鞋業在宿州奠基開工。
● 2010年,埇橋區成功申報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次年又被批準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 2010年12月3日,國產“和諧號”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在宿州測試點的最高運行時速達到486.1公里,刷新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度。
● 2011年,中國第一代互聯網高科技企業世紀互聯入駐宿州,建設華東最大的大數據中心。緊隨其后,華為、浪潮、騰訊、科大訊飛、阿里巴巴等數十家龍頭企業相繼落戶,云計算、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
● 2012年,宿州市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啟動試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新模式連續多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同年,宿州被納入中原經濟區規劃范圍。
● 2012年5月至12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對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故道泗縣段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凹槽、柱洞及古人腳印等遺跡,并出土一批唐宋時期的陶瓷器、骰子、圍棋子、銅錢、銅鏡等珍貴文物。通過考古挖掘證實,通濟渠故道泗縣段在歷史上未經過大的改造,基本保持通濟渠河道的最原始風貌,是全國目前唯一有水的“活運河”,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和文化價值。
●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安徽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汴河)的主要組成部分,全長180公里(其中有水河段約47公里,無水河段約133公里),宿州市境內長141.5公里。宿州市泗縣境內保存有一段長約5.8公里運河故道,是隋唐大運河的活態遺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至今水清堤綠,保持著原始風貌。
● 2014年9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安徽宿州——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
● 2015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復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加掛“安徽宿州現代制鞋產業園”的牌子。
● 2016年初,埇橋區政府與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及農業銀行宿州分行在全國率先共同推出了“勸耕貸”。2016年底,財政部向全國推廣宿州首創的“勸耕貸”模式,這標志著宿州在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領域走出了新路徑。
● 2017年4月1日,《宿州市農村垃圾治理條例》正式施行,它有效改變了過去依靠行政命令推動農村垃圾治理的做法,形成了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近年來,宿州市地方立法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相繼出臺《宿州市城鎮綠化條例》《宿州市市容治理條例》《宿州市農村垃圾治理條例》《宿州市采石場修復條例》《宿州市公園條例》《宿州市城市養犬管理辦法》《宿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宿州市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條例》等。
● 2018年度,宿州市鄉鎮設立扶貧工作站和駐村工作隊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總結推廣,并寫入“脫貧攻堅三年計劃”。
● 2018年12月9日,宿州徐州兩市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原埇橋經濟開發區的基礎上建設宿徐現代產業園,力求打造一體化發展“橋頭堡”。
● 2019年10月15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吸納蚌埠等7個城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提案》,標志著宿州正式加入長三角“朋友圈”。
● 2019年11月30日,總投資25億元的徐宿快速通道——符離大道建成通車;2020年1月20日,G206國道902省際直達公交開通,標志著我省首條城際公交班線開通運行。
● 2019年12月,埇橋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的考核驗收,被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 2020年,四縣一區全部摘帽,35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1.2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4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陣,是安徽省唯一連續4年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的省轄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 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首創首成,群眾滿意率穩居全國前列。阿里巴巴長三角首個“數字農業產業帶”落地宿州,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數字賦能步伐加快。宿州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經濟帶和粵蘇皖贛四省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設千億級黃淮海(宿州)智慧物流產業園,努力打造區域性綜合物流中心,被列為全省唯一的交通運輸物流試點市。
● “十三五”期間,獨具宿州特色的改革發展成果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宿州在全省率先啟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率先出臺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率先出臺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措施,實行“三權保障”“五有并軌”,戶籍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第一單花落宿州市埇橋區,作為全國第一批試點縣區,埇橋區探索走出一條符合農民意愿、富有皖北特色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的新路。“十三五”期間,宿州市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地區生產總值連跨8個百億元臺階、總量突破2000億元,財政收入超2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保持在全省前列。
● “十四五”開局之年,結合地方實際,宿州市確立了“一城兩區三基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一城”即皖蘇魯豫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兩區”即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三基地”即長三角數字經濟基地、現代物流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文圖:本網記者 何雪峰 整理)
宿州:以“辦實事”推動開新局
“圖書館辦到了市民身邊,圓了我們多年的夢。”在宿州市圖書館埇橋區沱河街道分館,居民周宇陪著母親挑選圖書。這家分館藏書近5萬冊,豐富了周邊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黨員干部深入群眾,摸清群眾所思所盼,力求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沱河街道負責人說。
宿州市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惠及民生、推動發展上彰顯學習教育成果,確保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辦好群眾眼前的急事
開好安全穩定新局
6月11日一早,蕭縣黃口鎮楊閣村胡德思老人來到“群眾說事點”。“俺家小麥已熟透,可現在收割機忙不過來。”老人焦急地說。“大爺別慌,我馬上聯系收割機去您地里。”“說事員”陳毛妮送上了“定心丸”。“說事點真好,老百姓遇到煩心事,說一說就能解決。”胡老漢豎起大拇指。
“群眾是否滿意是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標尺。”今年,宿州市各級黨組織書記帶頭,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精準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截至5月底,廣大黨員干部累計走訪群眾77801人次、企業8421家,共受理辦事需求131.95萬件,辦結110.03萬件。
市委、市政府將辦證難、停車難、住房安置、異地購藥結算、學生營養改善等群眾普遍關切的現實利益問題,納入重點民生項目清單,集中精力調度解決。圍繞房地產“辦證難”,宿州市采取“一樓一策”、容缺辦證、并聯審批等方式,集中解決了一批遺留問題;埇橋區搭建鄰里廣場、“埇愛·鄰里”集市、紅色物業“三大平臺”,積極回應群眾“問事”,讓群眾有地方“說事”,找準群眾需求“辦事”;碭山縣積極開展“美好碭山我建功”,最大限度“減證便民”,由原來的承諾辦結時限5.16天壓縮至現在1.7天。
辦好群眾關心的大事
開好民生改善新局
“學黨史,辦實事,既要立足眼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完善解決民生問題的體制機制,開好民生改善新局,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宿州市委負責同志說。
宿州市水利局搶在汛期前,加快推進懷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各流域排澇能力,確保汛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埇橋區圍繞完善提升城區基礎設施,完成城區一般街巷改造61條、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1所;對城區11個街道150個住宅小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目前已完工71個;著力推進銀河一路上跨京滬鐵路立交工程建設,極大緩解市區早晚高峰的交通壓力。碭山縣將1837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政務服務平臺管理,3個服務大廳、47家窗口單位納入“好差評”評價系統,政務服務好評率達100%。靈璧縣全力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工程,2021年農村公路養護計劃包括大中修工程47.65公里,總投資1748萬元;預防性養護工程124.8公里,總投資993.2萬元。泗縣組織開展“送崗暖民心”活動,聯合50余家企業為全縣務工人員提供1000余個就業崗位;積極推進11個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已交付6個棚改安置房項目,確保余下5個棚改安置房7月份按時交付。
辦好群眾盼望的好事
開好經濟發展新局
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宿州市多個園區組建了“雙招雙引”“營商環境”“為民服務”“文明創建”“園區建設”“園區和諧”“生態環保”等黨員先鋒隊,為園區企業解決了一批實際問題,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宿州市加快推進“一城兩區三基地”建設,培育建設皖蘇魯豫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打造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點。加快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有序展開“一中心四平臺”建設。著力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以靈璧全國新型城鎮化示范縣為突破,加快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長三角區域數字經濟基地,以全國重要的云計算大數據基地為引領,深入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建設長三角區域現代物流基地,建設黃淮海(宿州)智慧物流產業園“一港十中心”。高位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優勢特色產業帶。今年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504.3億元,同比增長16.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52.4%,居全省第2位。其中,埇橋區GDP經濟總量達171.86億元,增速為14.9%,位居皖北第一。
老舊小區“改”出新風貌
“從前,我們小區臟亂差,特別是各類車輛亂停亂放。改造后的小區變漂亮了,管理更規范了,居民心情也愉快了。”宿州市埇橋區南關街道建行小區居民楊女士說。
這個小區建成年代久,基礎設施薄弱,停車難、充電難、屋面漏水等成為困擾居民的“老大難”問題。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埇橋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和南關街道逐戶宣傳、逐戶調研,設計人員根據業主意見做改造方案,再通過多種形式征求業主意見。“改不改,居民說了算;怎么改,居民提意見;好不好,居民來評判。”南關街道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滿足居民生活實際需求的同時,打造優美宜人的居住環境,也是老舊小區改造的工作重點。今年,建行小區的健身休閑設施逐步完善,每天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越來越多,營造了和諧健康的生活氛圍。
“紅色物業”溫暖居民心
“大家可以對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提出意見。”在宿州市埇橋區東關街道北苑小區A區,紅色物業項目經理王樂正在同轄區內居民交流,利用一周一次的“項目經理接待日”,走進群眾中間。
“轄區范圍比較大,我們平常聽到群眾的聲音有限,為了更好地助推小區治理,我們專門建立‘項目經理接待日’這種機制,為的就是能更清楚地了解群眾的想法,共同把小區給治理好、管護好。”王樂說。為高效解決業主反映的問題,“紅色物業”定期開展“項目經理接待日”活動,推動“紅色物業”服務理念深入人心。今年以來已開展“接待日”活動48次,搜集小區居民意見540余條。
為進一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紅色物業開展“跑腿送到家”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統籌小區服務力量,充實志愿者隊伍,組建“跑腿團”,開展為業主拎菜、免費快遞送到家、幫助行動不便業主解決困難等活動,切實把物業服務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服務零距離 便民不打烊
在宿州市埇橋區沱河街道,居民只需點擊手機掃一掃,便可在“沱河小事通”微信小程序上傳圖片、視頻等,及時向街道反映困難和問題。小程序后臺工作人員會按照問題類型,及時將各類問題流轉至相關負責人處,大大提高了干群溝通效率和群眾辦事便利度。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沱河街道創新服務手段,開發了“沱河小事通”微信小程序,為廣大轄區居民提供便民服務“綠色通道”。“群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的服務。接到居民反映的問題后,我們會及時組織網格員和志愿者到實地查看并及時解決問題。”沱河街道宿東社區一位負責人說。在三十三工程處小區,記者看到幾名網格員和志愿者正在幫助居民解決生活中的煩心事,他們分工明確,有的疏通下水道,有的清除屋上的雜草,還有的在維修樓道的照明燈,忙得不亦樂乎。“不用出家門就可以向社區反映問題,并且能得到及時解決,真是太方便了。”小區居民高興地說。
“里子”更堅實 生活有“面子”
“以前只要下雨,一出小區樓道遍地是水坑,每次外出都要卷起褲腿跳著走。現在下水徹底通暢了,居民生活更加舒心了。”靈璧縣廣業凱旋門小區居民高興地說。
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城區積水、管網堵塞、雨污混流等問題,黨史學習教育以來,靈璧縣投入約1.88億元,對迎賓大道、奇石大道、汴河路、解放東路等主干道約6.334公里的地下雨污管網進行管網改造,同時配套實施雨污管線、瀝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交通安全設施、道路照明、景觀綠化等工程。靈璧縣成立由縣長任組長、常務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城區地下雨污管網改造工程建設領導小組,抽調相關人員組成工作專班。每周的縣政府工作例會都要“雷打不動”地聽取雨污管網改造進展情況,縣政府負責同志更是每周至少一次到項目現場督查調度,全力推動雨污管網改造項目建設。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項目施工采取‘明挖施工+頂管施工’相結合的思路推進,雖然增加了工程造價,卻是值得的。”靈璧縣交投公司負責人說。
“有困難找網格員”
6月3日,家住宿州市恒大御景灣的李女士反映噪音擾民問題,在埇橋區北關街道北關社區網格員的及時幫助下很快得以妥善解決。
日前,北關社區的網格員王博雅、徐皓琳在入戶登記中,了解到86歲老人吳大爺獨自一人居住,生活很不方便,便時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聽他訴說,順便幫著做一些家務,為吳大爺解決了許多生活上的困難。
“有困難找網格員”,在北關街道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條被社區群眾“親證有效”的生活經驗。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北關街道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迅速成立網格辦,對街道社區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按照“一格一員,綜合履職”的要求,網格員定期走訪網格內居民,做到知百家情、辦百家事,盡心盡力為居民排憂解難,構建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的良好局面。
(撰稿:本報記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