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精神永傳承 奮楫正當時
仲夏時節,夏家湖滿目蔥蘢?!岸山谝淮钡顷扅c紀念碑靜靜俯瞰著曾經千帆競渡的壯闊江面。奔流不息的江水見證過百舸爭流、炮火連天的渡江壯景,也曾見證軍民一心、奪取渡江戰役勝利的壯志豪情。
當年的長江之畔無為,當地群眾捐出賴以為生的木帆船、小漁船甚至自家老人的“壽材板”,只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蕪湖,革命精神久已有之,革命志士前仆后繼。這里走出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領導人王稼祥,走出過安徽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王步文,走出過抗美援朝戰場上“黃繼光式的戰斗英雄”李家發,還走出過王培吾、薛卓漢、俞昌準等一批批革命先驅。皖江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十九塊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新四軍在這里曾創下奇襲官陡門、父子嶺戰斗、馬家園戰斗、五次繁昌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寫下皖南乃至全國抗戰勝利史上光輝的一頁。
佇立夏家湖,凝望面前的滾滾江水,渡江戰役硝煙散去,一座創新之城拔地而起。憑借著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渡江精神,“傻子瓜子”催開中國民營經濟的“報春花”;民族汽車工業的旗幟奇瑞汽車在這里誕生;2020年海螺集團位列世界500強第367位;蕪湖城市創新能力位居全國78個創新型城市第25位、長三角第9位;載人航天、國產大飛機有著“蕪湖智造”的身影……
小船劃出了渡江戰役的勝利,而今,奮勇爭先的蕪湖人正駕駛著經濟巨輪,用奮楫揚帆的遠航豪情,書寫江城新篇。
(沈宮石 田琦)
蕪湖大事記
民營經濟:報春花開別樣紅
蕪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近代工商業的發祥地和重要的商埠城市,40多年前,這里綻放出中國改革開放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一支“報春花”——“傻子瓜子”,蕪湖成為一方涌動著創新創業基因的熱土。
以“傻子瓜子”為開端,蕪湖民營經濟發展領改革風氣之先、立開放時代潮頭,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有到優的“蝶變”過程。40多年來,綜觀蕪湖產業版圖,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通用航空、電子信息、新型顯示、產業互聯網及共享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民營企業均占到絕大多數,創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叫得響的民營經濟品牌。在2020年8月發布的全省民營企業百強榜單中,蕪湖共有13家企業入圍安徽省民營企業營收百強榜單,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二。如今,蕪湖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60%以上的發明專利、63.9%的生產總值、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投資額、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5%的企業數量,成為蕪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
蕪湖經開區:開放大潮促崛起
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開發皖江、呼應浦東”開放大潮中,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應運而生并成為安徽省第一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作為“皖江開發開放的窗口”,蕪湖經開區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加快產業發展,大力招商引資,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成為投資環境優良、現代產業聚集、經濟活力迸發、產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開發區,先后被認定為國家汽車電子產業園、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等九個國家級發展平臺,連續多年獲安徽省“十大創新型園區”、省首批“知識產權培育示范園區”稱號。在商務部2020年對218家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名列第13位。
目前,蕪湖經開區共有各類企業6100余家。汽車及零部件、家用電器、新材料三個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奇瑞汽車、大陸電子、美的電器、江森日立、鑫科材料、海螺型材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紛紛聚集發展;光電新型顯示、軌道交通兩個新興戰略型產業快速成長,三安光電、信義電子玻璃、東旭光電、中車龐巴迪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陸續落戶投資。
奇瑞汽車:自主創新領風騷
上個世紀90年代,蕪湖確立了自主創新培育支柱產業的基本思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培養以汽車制造為代表的支柱產業集群。
1997年3月18日,在蕪湖城北的一片荒灘上,奇瑞公司打下建廠的第一根樁,踏上了披荊斬棘的自主創新歷程。
經過24年發展,今天的奇瑞,已經成長為一家以汽車產業鏈為核心的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員工近5萬人,總資產1200億元,帶動汽車產業發展成為蕪湖的核心支柱產業,在蕪湖集聚汽車零部件企業900多家,吸引前來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30多家,創造就業崗位約15萬人。
如今的奇瑞集團擁有汽車、汽車零部件、地產、金融、現代服務、智能化等多元業務板塊,旗下擁有270余家成員企業,年營業收入連續4年突破千億元,連續18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已經成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蕪湖港口:通江達海揚風帆
蕪湖港1980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為長江首批外貿運輸港口;1991年10月經全國人大批準為安徽省第一個對外籍輪開放港口;200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對臺直航內河港口;2014年9月,蕪湖朱家橋港被列為全國啟運港退稅試點8個口岸之一,同年12月蕪湖港成為我省首個、全國內河第11個億噸大港。2019年,蕪湖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蕪湖已基本建成皖江航運中心和安徽外貿主樞紐港。蕪湖港現為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和集裝箱樞紐港,是長江溯江而上最后一個深水良港,可常年通航萬噸級船舶,中水期可通航2萬至3萬噸級船舶。
海螺集團:一路前行一路歌
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在原安徽省寧國水泥廠發展的基礎上改制設立,并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的。寧國水泥廠籌建于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當時建設的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是我國最早引進的兩條生產線之一。1996年9月,寧國水泥廠兼并蕪湖白馬山水泥廠。1996年8月24日,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集團成立后,總部設在蕪湖市。經過20余年的創業發展,集團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控股經營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下屬39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25個省市自治區和20個境外國家、地區,經營產業涉及水泥制造、國際貿易、化學建材、節能環保新材料、工程建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營業收入和總資產雙雙跨過2000億元大關,員工近6萬人。集團連續16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2019年7月22日,海螺集團以284.9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在安徽本土企業中首批邁進世界500強,名列第441位。
機器人產業:長袖善舞爭一流
僅僅數年時間,蕪湖機器人產業蓄勢而起,成行業翹楚。
作為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蕪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依托自主創新突破了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整機以及機器人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了工業機器人整機、服務機器人、機器人系統集成、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特種裝備六大企業群,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全產業鏈,已集聚企業140多家,率先在全國實現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機器人本體全面接近國際一流水平。
現代農機:耕耘沃野助豐收
作為安徽首批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之一,蕪湖現代農業機械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近年來快速發展,已擁有涵蓋整機、零部件、新型研發機構、農機租賃等整機及配套企業14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35家,省級創新平臺11個,國家級創新平臺2個,省級以上新產品143個,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3個,集聚各類高端人才184人,基地企業的產業智能化轉型發展初具規模,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位居中國農機行業前三強的龍頭企業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積極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農機行業,開發了小麥機、水稻機、植保機、大馬力拖拉機等4種新一代人工智能農機產品;收購德國131年的老牌農機具品牌拉貝RABE,推動產業升級,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高品質的耕作方案,引領我國農業機械邁向高端智能化發展。
通航產業:一飛沖天展新姿
今年4月30日,蕪湖宣州機場正式通航,為蕪湖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增添了亮麗的一頁。
近年來,蕪湖市搶抓國家促進民航、通航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將航空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了從無到有、從整機到部件、從初創團隊到龍頭企業的歷史性突破。
作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蕪湖航空產業園現已集聚150多家核心及關聯企業,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累計吸引包括通用整機、無人機、發動機、螺旋槳、航電系統、航空部附件、航空維修、航空材料等70多個核心及關聯企業入駐園區,總投資額近400億元。通航產業鏈核心企業自主創新,涌現出一批業內“單打冠軍”:自主研發CA42機型擁有全自主知識產權已基本完成TC取證步驟,打破歐美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全國產CA42機型核心部件在園區配套率將達到100%。鉆石航發AE300生產線正在搭建,AEC2.0L適航取證進程加快,有望打破國內適航燃料油發動機零生產制造紀錄;航瑞發動機成功搭載彩虹5大型無人機,裝備全國首款艦載無人直升機首飛成功。
軌道交通:搶占“風口”贏先機
6月11日,蕪湖軌道交通1號線順利通過項目工程驗收,具備試運行條件,年內可實現開通初期運營的目標。
作為全國第40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蕪湖市一手抓制式軌道交通項目建設,一手抓軌道交通產業培育——聚焦軌道交通產業,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14年11月,世界500強中國中車與龐巴迪合資設立的中車浦鎮龐巴迪運輸系統有限公司落戶蕪湖。蕪湖市編制軌道裝備產業基地規劃,建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目前,園區已落戶企業13家,蕪湖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從無到有、快速壯大。
新型顯示:構筑發展新高地
搶占新型顯示產業發展新風口。6月11日,蕪湖市新型顯示產業發展聯盟成立,搭建新型顯示產業鏈研發合作平臺,共同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打造新型顯示產業發展新高地。新型顯示為蕪湖市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發展穩健,已集聚包括長信科技、東旭光電、三安光電在內的企業40余家,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超百億元。
“十三五”期間,蕪湖聚焦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補鏈固鏈強鏈和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上下功夫,逐步在新型顯示裝備、材料、器件、面板、模組等領域培育出了一批優質企業,由LCD平板顯示發展到OLED微顯示、柔性顯示、大尺寸納米銀觸摸屏等并舉的多技術布局,在超高清視頻、汽車顯示模組等應用領域顯示出廣闊市場前景。
目前,蕪湖長信科技連續多年入選電子信息百強企業,ITO導電玻璃市場占有率超過五分之一、超薄液晶顯示面板業務位居全國首位,并逐步拓展到柔性OLED智能穿戴等領域;蕪湖東旭光電的液晶玻璃基板產能和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映日科技的ITO靶材打破國外壟斷,有力推動了靶材的自主可控;熙泰科技硅基OLED微顯示器已投產,多項技術達到國際最高水平;華夏光電在超高清視頻領域創新成果豐碩。
(文字:本網記者 沈宮石 整理)
“三抓三突出” 走深又走實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蕪湖市堅持“三抓三突出”,采取一系列壓實責任、嚴督實導的舉措辦法,推動全市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抓規范,突出“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綱,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一是規范層層學。蕪湖市委將黨史學習教育列入每周黨政聯席通氣會的一項重要議題,堅持“逢會必講”“逢會必學”。組織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赴無為市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進行現場學習,邀請省委宣講團來蕪作專題輔導,示范帶動全市縣處級黨組織開展專題學習982次,舉辦讀書班120余場,發放參考資料70萬冊。二是規范指導學。對加強“六學”,健全“三項機制”作出規范性制度安排。印發《蕪湖市黨史學習教育“機關評學”實施方案》,擬定黨史學習教育《“集體研學、領導領學、典型帶學”方案》和《黨員互學方案》,用以指導不同層級、不同對象的黨史學習教育,提高學習針對性、有效性。三是規范宣講學。組建黨史學習教育市委宣講團、“舉旗幟·送理論”基層黨史專題宣講市級宣講團以及各類基層宣講隊伍,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開展黨史專題宣講活動。規范分層分類宣講,針對青少年、非公企業黨員、流動黨員及老黨員等不同群體,采取“百名校長講紅色故事”、上門上工地送宣講、現場宣講與“云端”宣講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宣講黨史。利用“兩微一端”開展網上宣講,錄制“舉旗幟·送理論·學黨史”黨史學習教育網上大課堂等。
抓特色,突出“效”。把黨史學習教育效果體現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上,落實在為民辦事、推動發展的過程中,切實防止學習教育與實際工作“兩張皮”。一是圍繞大局促發展。把學習教育與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制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雙招雙引”等一批政策舉措,實現了一季度經濟開門紅;倡導服務企業“1%工作法”,通過實施重點企業“一企一策”、重點行業“一行一策”、全市面上“綜合施策”,千方百計幫企業降本增效,努力實現全市企業平均利潤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創新推出政企“暢聊早餐會”,每周以特定主題或產業分類邀請部分企業家參加,搭建政企溝通平臺。截至6月15日,“暢聊早餐會”已舉辦了10場,面對面了解38家企業需求,收集問題訴求51件,已解決10件,協調解決企業貸款2300多萬元。二是聚焦民生辦實事。梳理匯總“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801條,已完成328條,各縣市區,開發區新增辦實事項目709條,已完成582條。目前,已出臺了改善就醫服務十大舉措,在全市中小學全面實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和愛心托管“三心工程”,開展了“老年人助餐”試點,設立“菜藍子”保供穩價平價專柜。三是創新形式顯特色。各縣市區、各單位立足實際,創新各類載體,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實”起來、“火”起來。弋江區打造黨史學習“弋”字品牌,開展“弋起學”“弋起讀”“弋起做”等系列活動。鳩江區圍繞“九個百”(百場讀書班、百場黨史宣講、百場尋訪紅色印跡、百人紅色文藝創作、百個黨員驛站等)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蕪湖市檔案館深挖紅色檔案資源,推出包括舉辦一個紅色專題展、出版一套紅色圖書、開設一個“紅色記憶”系列專版等在內的“十個一”專項活動。深化“青年大學習·一起學黨史”“紅領巾愛學習”等網上主題團課、隊課學習,目前點擊量超百萬。發起“我為青年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組織青少年開展“紅色尋訪”主題活動、“三下鄉”社會實踐和“紅色傳承”志愿服務活動。
抓調度,突出“責”。對全市黨史學習教育重點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列出目標要求7項,梳理工作事項36條,逐個明確牽頭單位、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把“軟指標”轉化為“硬杠杠”。及時成立7個市委黨史學習教育巡回指導組,穿插安排市級巡回指導工作。建立健全定期例會、“雙周一報告、一月一調度”、現場辦公、經驗交流等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及時了解掌握全市面上情況,督促抓好工作落實。截至6月15日,印發了40期黨史學習教育提示單,通過采取清單式管理,對階段性學習任務、重點工作、注意事項實行跟蹤反饋,對賬銷號,確保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
“1%工作法”助企增效
6月7日,蕪湖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調研服務企業“1%工作法”實施情況,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
“1%工作法”是蕪湖市委、市政府堅持黨史教育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著眼實施雙招雙引“一號工程”,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積極落實黨史學習教育“進萬戶、訪千企、走百縣、解十難”行動的創新舉措?;顒又荚谕ㄟ^“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圍繞企業的成本與利潤構成,以集成、精準、務實的工作舉措,最大程度降本增效,使提高企業利潤率1%成為現實和長遠追求,努力實現政府服務成效可量化、企業發展獲得感可量化和營商環境優化可量化。
為推深做實“1%工作法”,蕪湖市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圍繞技術、能源、用工、物流、稅費、融資等利潤影響因素,分別選取重點產業、重點行業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開展分類調研,深入剖析影響利潤率提升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找準問題癥結。每季度發布1次企業利潤率綜合報告或專項報告;建立監測預警企業庫,各相關部門對口分別選取50戶至100戶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作為監測對象,實施動態監測、及時預警,有針對性地提出精準解決方案。對標一流改進,對標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從技術、能源、用工、物流、稅費、融資等方面逐項找差距、查不足,借鑒好經驗、好做法,以提高利潤率1%為切入點,謀劃有針對性、實操性的工作抓手和舉措。
目前,圍繞提高企業平均利潤率1%的目標,蕪湖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各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的服務企業“1%工作法”領導小組,下設10個工作組,分別制訂具體工作方案,確保重點企業“一企一策”、重點行業“一行一策”和市級“綜合施策”落實落地、直達企業。在物流成本方面,重點推進“江海聯運”,減少轉運環節,初步測算每個集裝箱物流成本降低2000元左右;用工成本方面,鼓勵企業加快“機器換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萬工人每人每小時減少支出1元,節約用工成本5億元;稅費成本方面,全市1.7億平方米工業用地,每平方米下調土地使用稅3元,減繳土地使用稅5億多元。
念好“四字訣” 跑出“加速度”
無為市圍繞“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方面,念好“動、紅、實、濃”四字訣,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加強黨的建設、促進重點工作結合起來,跑出了發展“加速度”。
加強組織領導,讓學習教育全面“動”起來。無為市委堅持學在先、做示范,帶頭開展專題學習、深入基層調研、撰寫理論文章,并赴新四軍七師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接受教育洗禮,形成了以上率下、上行下效的示范帶動作用。全市各鎮各單位積極開展“紅色無為”專題黨課、重溫入黨誓詞、“打卡紅色”等特色學習教育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新走實。
激活紅色基因,讓學習教育“紅”起來。抓紅色文化提煉,充分發揮無為黨史“富礦”作用,深入挖掘新四軍七師、渡江第一船等本土紅色資源,組織編撰《新四軍在無為》等書籍,弘揚先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抓紅色文化創作,策劃制作紅色視頻,創作、編排革命題材廬劇《鐵打的軍紀》等劇目,制作《誰不說俺家鄉好》等電視專題片。抓紅色文化活動,特別推出“八個一百”黨史主題系列文化活動,其中,“百場紅色文體活動”中的紀念新四軍七師成立80周年文藝演出,線上線下觀眾10萬人次以上。抓紅色人物引領,今年3月,邀請渡江英雄馬毛姐回到家鄉無為,為當地干部群眾、少先隊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
聚焦為民辦事,讓學習教育“實”起來。廣泛征求意見“找難題”,建立市、鎮、村三級“辦實事”項目清單,全面開展“辦實事”活動。截至目前,共梳理“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5大類27個小類641件重點事項,5000余件小微實事,涉及民生工程類、惠民惠農政策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類等,按照“化解一道難題、辦成一件實事”,已解決408個重點事項。實施十項惠民行動,把“多年想辦該辦而未辦成的事”辦實辦好。
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習教育氛圍“濃”起來。組建黨史學習教育無為市委宣講團和“舉旗幟·送理論”基層宣講隊伍,唱響黨史宣講主旋律,使黨史學習教育的“觸角”延伸到農村、社區、企業等最基層。創新開展“云宣講”,在“智慧無為”手機臺、“無為發布”微信公眾號開設“講黨史·話初心”黨史專題講座“云課堂”、紅色經典誦讀等專欄。集中全市媒體矩陣力量,用好“報、臺、網、微、端、抖、第三方平臺號”,創作120個黨史微視頻等系列可視化產品,開啟黨史宣傳教育“云”模式?!爸腔蹮o為”手機臺開展的“濡須風云知多少”黨史知識網上競賽活動,參與人員1.25萬余人。
紅色教材,助革命薪火代代傳
烈火鑄魂、英雄肝膽壯山河的邱少云;英勇不屈的小蘿卜頭;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工農紅軍……26位小選手依次上場,激情演講。這是近日蕪湖市利民路小學舉行“黨的故事我來講——爭做紅領巾講解員”比賽的一個場景。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利民路小學突出“學”“教”“做”一體化教育,認真做好“三落實”,激勵廣大師生從建黨百年光輝歷程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引導廣大少先隊員重溫紅色經典,回眸歷史瞬間,致敬英烈人物,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悟思想守初心,落實一個“學”字。學校黨支部做好黨史教育規劃,配好配齊“四本”教材,引導教師黨員認真學習研讀。開展“‘一三一’黨史天天學”活動,即每天教師一分鐘、晨會大隊輔導員領學生三分鐘、家長一分鐘共同學黨史。同時,深掘教材中的紅色經典,用微黨課的形式制作符合學生群體理解的紅色教材。
明方向擔使命,落實一個“教”字。該校用好紅色資源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活動。其中,黨支部結合黨日活動開展“走紅色征程,學紅色經典”活動,少先隊開展“學黨史,知黨恩”少先隊員講黨史故事比賽。該校還聯合江灣社區舉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觀影實踐活動,聯合蕪南社區開展“傳幫帶”紅色宣講活動,開展“長三角百佳校歌獻禮建黨百年”融媒體展示活動,以師生傳唱校歌的方式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辦實事開新局,落實一個“做”字。該校致力于為民服務,辦老百姓心中家門口最優質的學校,切實解決“上學難,上好學更難”的問題,率先實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愛心托管、暖心助困“四心工程”,僅參加愛心托管的人數3000余人,占比98%左右。
(撰稿:本報記者 沈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