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孕沙成珠耀淮畔
涂山巍巍,淮水湯湯。千里淮河和津浦鐵路穿城而過,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蚌埠“禹風厚德、孕沙成珠、務實開放、創業爭先”的城市精神。蚌埠人民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取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勝利,實現珠城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蚌埠這片熱土曾發生激烈悲壯的戰斗,涌現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紅色故事,留下許多珍貴的革命遺跡。從新四軍淮上辦事處舊址到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從固鎮烈士陵園到建橋烈士紀念塔,這些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激勵蚌埠人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蚌埠各項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超薄電子觸控玻璃連續刷新世界紀錄,全面掌握聚乳酸全產業鏈技術;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掛牌成立;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等城市名片熠熠閃光……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薪火相繼。2020年,蚌埠市各級基層黨組織超過7000個、黨員超過16萬人。新時代,新征程,蚌埠黨群一心,正邁著鏗鏘步伐、闊步前進! (孫言梅)
蚌埠大事記
●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市委、市政府、市警備司令部宣告成立。
● 1949年3月22日,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率渡江戰役總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機關移駐蚌埠南郊孫家圩子村,孫家圩子成為渡江戰役前方指揮中心和華東地區的政治決策中心。3月31日,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在此組織擬定渡江作戰方略《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4月3日,中央軍委批復同意。
● 1949年3月26日,陳毅在孫家圩子傳達中央軍委決定,張愛萍籌建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并任司令員兼政委。
● 1950年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確定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針。11月6日,治淮委員會在蚌埠成立,大規模的治淮工程由此起步。
● 1951年5月3日,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邵力子和中央水利部長傅作義、副部長錢正英等率領的中央治淮視察團到達蚌埠。5月4日,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錦旗授旗儀式在蚌埠舉行,邵力子將錦旗分別授予治淮委員會和皖北治淮指揮部。
● 1953年9月,蚌埠花鼓燈藝人馮國佩進京參加民間歌舞調演,并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 195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滁縣專署與宿縣專署合并成立蚌埠專署。蚌埠專署下轄16個縣,31802平方公里,人口803萬。2月,中共蚌埠地方委員會成立。專署和地委機關駐蚌埠。
● 1964年12月,安徽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橋——懷遠渦河大橋建成。大橋全長285.5米,大橋的建成結束了蚌(埠)阜(陽)公路跨越渦河以渡代橋的歷史。
● 1969年10月17日,蚌埠空氣壓縮機廠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5—10/150風冷移動式空壓機。
● 1971年7月23日,蚌埠柴油機廠制造成功安徽第一臺大型精密模具型腔冷擠壓千噸油壓機。該機壓力達到1200噸,可保證多種模具生產的加工質量,提高工效十幾倍。
● 1971年10月,安徽規模最大的治淮骨干工程——茨淮新河動工建設。該工程自阜陽縣茨河鋪至懷遠縣荊山淮河口匯入淮河,全長133.4公里。1972年4月,第一期工程竣工。1974年4月,茨淮新河第三期工程竣工。
● 1974年8月,淮河安徽段第一座公路大橋——五河淮河大橋開始籌建。1977年10月竣工。
● 1976年8月8日,蚌埠開始收治唐山、豐南地震災區傷員。其間,市委、市革委會抽調718名醫務人員組成10個治療點,收治963名傷員。治療工作至1977年4月28日基本結束。
● 1979年8月15日,省委轉發《關于蚌埠市擴大企業自主權問題的調查報告》,要求全省各地結合本地情況予以推行。
● 198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通電嘉獎蚌埠市半導體廠,表彰該廠生產的負壓傳感器為火箭發射做出的貢獻。
● 1984年5月15日,省委、省政府批復蚌埠在全省率先開展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
● 1989年1月27日,國內首臺630噸大型壓鑄機在蚌埠隆華機器廠試制成功。
● 1997年12月1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復,同意遷建空軍蚌埠機場。
● 1999年6月20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6000萬社會公眾股(A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網發行。
● 2007年5月1日—6月21日,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墟遺址發掘項目在禹會區禹會村啟動。首次發掘獲得重大收獲:出土大量龍山時代晚期的文物,經碳14測定該遺址年代距今4000—4300年,與大禹治水的年代相吻合;同時揭露的夯土祭臺顯示該處曾舉行大型集會祭祀活動,這對考證夏代立國前后的歷史、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源流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 2007年9月11日,蚌埠金威濾清器有限公司生產的“BB”牌內燃機濾清器獲全國同行業唯一“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 2008年5月8日,中國花鼓燈第一村花鼓燈藝術團獲首屆中國秧歌節金獎。
● 2009年8月10日,安徽省首座生物質發電廠——五河凱迪生物質發電廠開始試運發電。
● 2013年3月8日,中國056型導彈護衛艦首艦蚌埠艦入列命名授旗儀式在某部軍港舉行。
● 2014年10月29日,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B型)設立。蚌埠成為我省首家被批準設立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城市。
● 2016年2月1日,蚌埠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 2016年2月21日,蚌埠入選全國首批創建社會保險標準化建設“先行城市”,為安徽省唯一一家被確定為社保標準化建設先行城市的地級市。
● 2016年6月1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同意合蕪蚌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決定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帶動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 2017年11月17日,蚌埠市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 2018年4月,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0.12毫米超薄電子觸控玻璃成功下線,創造浮法技術工業化生產的世界最薄玻璃紀錄。
● 2018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于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復》發布。淮河生態經濟帶是國家戰略,以淮河干流、一級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經的地區為規劃范圍,包括蚌埠與淮安、棗莊、信陽等城市。
● 2019年5月13日,國務院審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包括蚌埠在內的安徽全境納入規劃。
● 2019年6月25日,“蚌西歐”國際貨運班列首開。班列經西安出口至歐洲及中亞地區,進口貨物在德國漢堡、俄羅斯、白俄羅斯及中亞等站點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經西安中轉后運抵蚌埠。
● 2019年9月5日,蚌埠整體加入合肥都市圈。
● 2020年9月24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合肥、蕪湖、蚌埠三個片區同步啟動運行。其中,蚌埠片區19.9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打造世界級硅基和生物基制造業中心、皖北地區科技創新和開放發展引領區。
● 2021年5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年會永久會址落戶蚌埠。
(供稿:中共蚌埠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圖片:蚌埠市委宣傳部 提供)
推深做實黨史學習教育 賦能“三地一區”兩中心建設
“‘紅的士’掛上愛心送考的‘綠絲帶’,黨員駕駛員就應該為民辦實事!”高考期間,蚌埠市百輛“紅的士”駕駛員積極投身到“愛心送考”公益活動中,“學黨史 紅的士”這條傳承紅色基因的流動“風景線”,架起服務百姓出行的“連心線”。
在機關,在企業,在社區村居,在珠城的大街小巷,一次次學習黨史的行動堅定,到處是一個個為群眾辦實事的身影。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蚌埠市提高站位抓推進,拉緊繃直“工作鏈”,高標準高質量組織開展學、用、辦等各項活動,確保取得扎實成效,賦能“三地一區”兩中心建設。
站穩“學”這個基點,創新上好“黨史課”。蚌埠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率先做到黨史“每月一學一研討”。全市各級黨組織因地制宜,推出“五個每日”“‘醫’起學黨史”等一系列有創意的學習活動,各行業各領域創新載體,扎實上好“黨史課”。
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落到基層,蚌埠市以“憶征程、話初心、慶華誕”為主題,組織黨員教師錄制黨史學習短視頻,覆蓋全市50多萬名中小學生。充分發揮蚌埠智慧教育優勢,利用“班班通”智慧教育平臺,組織全市875所學校中小學生收聽《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依托“蚌埠青年”公眾號,推出“新青年說黨史”專題。全市56111名團員通過“青年大學習”網絡平臺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團課學習。
該市組建領導干部、專家學者、文藝團體、青年骨干、網絡媒體及“百姓名嘴”基層理論宣講團等六支宣講隊伍,靈活運用調研宣講、報告會宣講、面對面宣講、藝術化宣講、互動式宣講、網絡宣講等六種形式,開展“進機關、學校、企業、鄉村、社區、網絡”等“黨史六進”活動,突出宣講活動熱在群眾。目前,全市已開展黨史專題宣講近2000場次。
夯實“用”這個支點,全面激活“紅資源”。蚌埠紅色底蘊深厚,70處革命遺址訴說崢嶸歲月。依托最珍貴、最鮮活的教材,該市組織編纂出版《中國共產黨安徽省蚌埠歷史》《蚌埠市抗戰主要遺址保護和綜合利用》《淮河阻擊戰》等系列史志專著,把紅色資源寫進書本教材。攝制文獻紀錄片《劍指江南》,錄制文獻專題片《淮畔烽火》《三進淮上》,制作《銘記革命歷史 繼承烈士遺志》等黨課專題片,把革命歷史搬上屏幕。精心策劃的“劍指江南——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陳列展”入選中宣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
利用紅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色移動課堂。4月5日,由蚌埠首發,途經井岡山的跨省Y311/Y122次“紅色旅游專列”正式開通;4月19日,“渡江總前委,紅色孫家圩”紅色公交專線開通運行;6月3日,100輛“學黨史,紅的士”開始運行。蚌埠還推出“紅色一日游”線路,將蚌埠市革命歷史陳列館、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新四軍淮上行署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串珠成線。
緊扣“辦”這個落腳點,傾心為民“辦實事”。蚌埠市結合常態化開展“四級書記”帶領萬名干部下基層“訪民情、解民憂、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深入實施“進萬戶、訪千企、走百鄉(村)、解十難”行動。全市各級黨政領導帶頭到社區報到,26名市領導以上率下,全市在職黨員2萬人次到居住地開展志愿服務。全市黨員干部伏下身子到基層訪民情,征求意見建議1.7萬余條。市長熱線共受理市民訴求7700多件,直接辦理5500多件,派單交辦2200多件,辦結率100%,綜合滿意率達98.75%。
圍繞“建設‘三地一區’兩中心”“推進民生工程”“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該市向社會公布首批11個市級為民辦實事項目,各縣區各單位分別制定項目清單,進行公示和推進。“市域公交一體化項目”的實施,使蚌埠城鄉居民享受到1元乘車的均等化服務;供電部門靠前實施“哨兵+哨隊+指揮中心”工作模式,覆蓋133個小區,解決群眾用電煩心事500多件;蚌埠高新區幫助轄區企業招錄職工1200多名,有效解決“用工荒”。
一企一策助發展
“1121.26萬元的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從申請到入賬只用了3天時間,現在的稅收服務既精準又迅速。”在蚌埠市淮上區,安徽輝隆和美科創醫藥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仲明對不斷刷新的留抵退稅業務審批速度感觸很深。
在夏仲明記憶中,企業第一次申請留抵退稅時僅僅是審批就用了8個工作日,前不久企業再次申請留抵退稅,申請當天就審完,到賬僅用2個工作日。“資金鏈的運轉更活絡,企業生產經營更有后勁。目前公司正開足馬力生產,我們有信心把企業做大做強。”夏仲明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蚌埠市淮上區稅務局組建5支青年突擊隊,以“黨旗引領辦實事,一企一策助發展”為主題,積極開展企業走訪系列活動,向重點企業開展“滴灌式”精準輔導,并持續拓展“非接觸式”和“一次不跑”辦稅繳費事項清單范圍,用“跑網路”來代替“跑馬路”。通過“稅企直連”平臺,該局及時跟進轄區各項目進度,了解掌握企業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享受時間節點,“零延遲”響應企業涉稅訴求,為重點項目納稅人提供精準服務,切實把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為促發展的動力。
“送來的政策太及時了,今年可以減免近90萬元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讓企業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這筆資金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節省下來的稅款可以投入到新廠房建設中。”安徽合一冷鏈股份有限公司會計高培告訴記者,因為還在創建初期,企業這幾年持續投入,現金流壓力非常大。淮上區稅務部門獲知企業的難處后,特意安排專家團隊奔赴現場,為企業 “把脈”,根據相關規定量身定制稅收優惠政策,給企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老李腳下有“底氣”
雨水剛歇,家住蚌埠市禹會區長青鄉杜郢村的李金才一大早就發動三輪車,打算去地里轉一圈。
“才下過雨,地皮濕著呢。這會跑到地里去干啥?”看見李金才坐上三輪車,妻子在一旁很是關心。“現在路好走了,誰還看老天爺的眼色,抬腿就走再也不怕泥打腳。”說完,李金才就騎著三輪車出發了。
李金才腳下的“底氣”,源于家門口那條剛修好的水泥路。杜郢村黨支部書記朱錦介紹,村里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部分村組道路破損嚴重,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杜郢村堅持學黨史與辦實事相結合,聚焦民生、主動作為,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修生產路、綠化村莊、調解糾紛……用真情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在修路的過程中,年輕黨員李學峰帶頭移栽自家十幾棵石榴樹,老黨員曹步自發動手后移圍墻,大家積極參與集資修路,齊心合力解決群眾難題。
目前,杜郢拓寬改造的五組生產路已基本完工,其他便民項目也在抓緊實施中,在改善村民出行條件的同時也方便了生產,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源頭活水。
荒地變公園 休閑好去處
“以前這兒就是一片荒地,旁邊還有條臭水溝,大伙兒經過溝邊時,都會下意識地捂起鼻子。沒想到現在變化這樣大。”懷遠縣褚集鎮褚集村村民褚先彬說起家鄉新建的褚家集公園,激動不已。
走進褚家集公園,景觀石、鳳臺銅像、四角鳳臺亭、休閑長廊錯落有致,路燈、公廁、座椅等設施一應俱全,石楠、櫸樹、紫薇等草木芬芳,一派生機盎然。“每天早晚,這里可熱鬧了,大人小孩都愛到這里耍一耍。”褚先彬告訴記者,以前村里缺少室外娛樂活動場所,大家農忙之余,只能湊在田埂邊聊天,“自從建了這個公園,大伙晚上吃完飯沒事,都喜歡來溜達一圈,跳跳舞。環境好了,心情也好了。”
褚家集公園所在地位于鎮區重要樞紐道路北二環南側,西臨三湖大溝,南靠街道中心路,過去這里雜草叢生,時間久了荒草比人還高,再加上水溝水質發黑發臭,嚴重影響村民的生活及鎮區形象。
褚集鎮黨委書記劉化儉介紹,今年,該鎮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突出抓好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同時,聚焦百姓關心問題,通過配套建設,把閑置荒地變成群眾喜愛的休閑公園,提升群眾獲得感。該鎮還充分發揮村級公益性崗位、保潔人員作用,對褚家集公園進行長效管護,同時鎮村兩級根據實際情況對公園進行定期維護。
小扶手解決大問題
“樓道口有了扶手,上下臺階穩當多了,以后再也不怕磕碰摔倒了。”近日,家住蚌埠市蚌山區龍湖一品小區的王阿姨開心地說。
龍湖一品小區隸屬宏業村街道第四社區,共有11棟居民樓,現有住戶約2000人,其中一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今年4月,在一次社區居民議事會上,不少居民反映該小區相當一部分樓房門口有兩級臺階,由于沒有扶手,一些上年紀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出入成了問題,一不小心易摔倒或發生其他意外。
居民事,無小事。了解到群眾訴求后,第四社區工作人員立即對現場進行查看,發現多棟住宅樓一樓都存在無扶手問題。隨后,社區與小區物業合作,立刻著手采購相關材料,組織施工人員安裝愛心扶手。不到一個星期,所有樓道口均安裝了扶手。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蚌山區始終把為民辦實事作為工作抓手,解決了一批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僅以龍湖一品小區為例,社區就先后實施了破損道路修補、小區涼亭翻修、議事長廊改造等項目,讓小區環境越來越美,居民幸福感不斷提升。
“充電樁裝到了咱心坎兒上”
告別了“充電焦慮”,蚌埠市禹會區長青鄉居民韓京俠美美地睡了個舒坦覺。
韓京俠所居住的六公里花苑小區是禹會區長青鄉還原安置小區,自交付以來,樓道堆、高空拋、停車亂、飛線充電等現象常有發生。鄉物業辦采取了巡查、張貼溫馨提示單、現場勸阻等方法,卻收效甚微。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針對諸多難題,長青鄉協調成立安置小區業主委員會,由鄉物業辦、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和小區業主共同協商推進小區日常管理,通過細化管理服務模式,建立物業管理工作制度,切實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針對小區充電難問題,鄉物業辦立即組織相關單位與居民面對面交流,通過與業委會多次溝通,對安裝位置、數量等廣泛征詢意見,按照交通便利、出入方便、使用率高的原則,責令物業取消地上所有機動車位,用于無償停放非機動車,并完成對小區室外非機動車充電樁設備的安裝工作。最終,600多個充電樁均勻分布于小區每棟樓下,供居民使用。
“別看這充電是小事,可讓我煩惱了好一陣子。”韓京俠說,“這充電樁真是裝在了咱的心坎兒上。”
(文圖:本報記者 孫言梅 本報通訊員 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