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為近年來發展勢頭頗受關注的省域,每一月、每一季的經濟運行都需要力爭向上,因為當下的安徽,就處在這樣“氣可鼓、不可泄”的奮力往前趕的關鍵發展階段。
在生產總值300多億元的明光市,凹凸棒產業鏈企業已超百家,并明確提出要做“中國凹凸棒新材料研發展示窗口”。 獨特的資源優勢,往往就會在這樣一個特色產業的鏈式延伸中激活一個縣域“滿盤皆活”的發展動力。
安徽是第一個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行專項立法的省份。立法先行,引領產業政策持續健全完善,摸索一套以投促引、基金招商的專業打法,營造了優良的發展環境和產業生態。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和專業化探索,做一些別人未做過或未做到的事,才會有先人一步的機會的可能。
無論于人、于企業,都總是要在解決難題甚至是前所未遇的復雜難題中向前邁步,而不能總被某些時點上的某種情緒左右甚至帶偏。
沒有什么產業真的“高不可攀”,關鍵在于找準差異化布局的突破口。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和落地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無中生有”的機會窗口,也存在著“非傳統式意外逆襲”的可能和勝算。
背靠“銀行系”,再加上務實開放的專業操作,銀行系耐心資本入局科創賽道,才更有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間。
僅5個多月就走訪680多萬戶小微企業,發放近3000億貸款,說到底就是這樣一種路子:用雙腳跑出來的“普惠”,是普惠金融的可靠路徑,也是真諦。
聯合江蘇省成立蘇皖軌道交通運營公司,實現蘇皖跨省城際、市域鐵路運營一體化;與滬蘇浙共同探索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遴選150名左右骨干教師、校長和管理干部參加長三角大中小學教師聯合培訓、交流研修;探索建立統一的長三角旅游服務規范;浙大二院安徽醫院等加快建設……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汽車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打造全球汽車企業研發總部、汽車技術研發集聚地,擁抱智能網聯汽車的新時代。”這是安徽汽車產業的發展雄心所在。一定程度上,安徽汽車產業的下半場不設“天花板”。根源就在于,創新,始終是矢志創新者的通行證。
當都市人在這里找到治愈風景,當老屋飄出咖啡香,當傳統農事化為深度體驗,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的動人之處——讓土地有魔力,讓鄉村有魅力,讓村民有活力。
穩定資本市場,就是穩預期、穩企業、穩經濟。當前,美國濫施關稅引發的全球資本市場動蕩仍在持續。每一份“穩市”的力量,都彌足珍貴。
通過在合肥、蕪湖實地調研采訪安徽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相關企業,可以深切感受到,安徽全產業鏈布局人形機器人的努力正在逐步收效,能否抓住產業起飛“風口”,與國內先發地區在大規模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上保持相對同步的發展節奏,值得關注和期待。
近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科技廳聯合印發《安徽省推進長三角科創飛地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其中明確了研發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人才、金融等方面保障,并給予項目相應的政策支持。這相當于各地建設科創飛地的“發展指南”和“政策禮包”。
“鄉村產業振興共同發展計劃”,是繼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之后,安徽又一項創新舉措,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持續破解信貸獲得性難題的發展導向與呵護經營主體的善意和專業精神。
2024年,安徽探索建立好房子標準體系,推廣一批建設好房子的關鍵技術,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建設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的高品質住宅,滿足群眾多樣性住房需求。
一定程度上,引江濟淮二期工程離2600多萬常年生活在安徽皖北地區的人更近、帶來的好處更直接。而最根本、最關鍵的一大好處就是,為皖北地區構建了淮河、長江的“雙水源”保障,以此支撐皖北地區實現2600多萬人逐步徹底告別喝地下水、城鄉發展打破水資源瓶頸制約堪稱“史詩級”的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