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新聞策劃?安徽“逐日”|
從合肥廬陽區大楊鎮沿三國城路一路向西,沿途風光迤邐,一派田園風光。路兩邊遍布生態園、草莓采摘地、垂釣基地和農家樂,這里也是合肥人周末度假常見目的地。但越過科學院北路和科學島北路后,則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象——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盤踞于此,而中國商業聚變能最有前途的獨角獸之一——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稱“聚變新能”)就坐落在研究院四樓。
站在聚變新能董事長嚴建文的辦公室向四周眺望,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徽可控核聚變的“鐵三角”:向東,大名鼎鼎的合肥BEST(緊湊型聚變能實驗堆)項目總裝工程在三個月前剛剛啟動;向北,合肥廬陽區聚變園區內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夸父”CRAFT主體工程建設;向南,穿過三國城路進入科學島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有著中國“人造太陽”之稱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還在不停沖擊世界紀錄。
這個“鐵三角”,正是整個安徽可控核聚變的“心臟地帶”。
聚變新能,正是這個心臟地帶的關鍵一環,也是一個戰略支點。作為中國核聚變能商業化的重要實施主體平臺之一,聚變新能布局實驗研究、工程示范及商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發展路徑,肩負著中國聚變能商業化的重任。
聚變能源作為前沿顛覆性技術之一,有望為人類提供清潔安全的未來能源,目前已成為全球競相布局的新賽道。在世界范圍內,美歐日韓均已加速聚變商業化布局。中國若要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掌握主動權,搶跑已經開始,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突破。
因此,從2023年開始,對聚變新能的投資,超越了時間尺度、風險邏輯,甚至財務回報。汽車新勢力、能源領域國有資本、地方政府產業投資公司、石油巨頭魚貫而入,最終,“耐心資本”奠定資本基石、扛起歷史責任。
01/ 商業化的轉折點
2021年9月28日,在中國加入ITER項目十五年之后,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院士和安徽省相關領導在中國科大1958咖啡館發起了一場“碳中和與能源革命”科學文化沙龍,主題之一是:
“可控核聚變在將來50年內是否有商業化的可能?”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和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參與了那次沙龍。前者后來成為聚變新能最初的投資人;后者則在三年后成為聚變新能董事長。
那次沙龍也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嚴肅意義上的“中國可控核聚變商業化”的轉折點,從基礎研究躍進到工程化和商業化。
在那次沙龍上,關于如何加快聚變商業化進程,一個“由社會資本牽頭、國有資本參股、政府充當擺渡人的初步架構”被提出來,并獲政企兩界認同。
多位參與過聚變新能初期組建的人士都告訴記者,李斌在聚變新能初期的籌建上功不可沒。
“李斌的想法,是要用市場化的辦法來把商業聚變能做起來。”
2022年5月9日,安徽省發改委組織了33位專家對《以創新模式加速推進聚變能商業應用行動計劃》進行了論證。行動計劃提出:2026年建成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2030年建成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2035年實現商業發電三個階段發展目標。
據一位內部人士透露,按照當初估算,做商業聚變能的初期投入大概要100個億。
2023年4月18日晚間,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擬與皖能資本及其募資方、蔚澤晶潤及其募資方和關聯方、合肥產投及其募資方和關聯方、擬設立的聚變新能公司員工持股平臺共同投資設立聚變新能有限公司,后者注冊資本50億元。
蔚來隨后也在一份聲明中稱,“計劃通過參與財務投資的方式,助力推進聚變技術研究和商業化,為長期可持續能源發展貢獻力量,并提升行業影響力。”
這并不是李斌第一次布局可控核聚變。早在2022年,成立僅一年的能量奇點首輪融資,融資金額近4億元人民幣,米哈游和蔚來資本共同領投,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和藍馳創投跟投。
在聚變新能的框架中,蔚來相關主體(蔚澤晶潤及其募資方和關聯方)持股30%,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皖能集團”,包括集團旗下皖能股份和集團旗下皖能資本及其募資方)和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合肥產投”,包括合肥產投及其募資方和關聯方)相關主體分別持股25%;按照市場慣例,預留20%的股權來吸納等離子體所及能源研究院相關技術人才,依托于等離子體所及能源研究院相關人才、技術積累來共同推動聚變能商業化項目。
聚變新能也很快吸引了包括前中廣核集團科技委主任、安全質保部總經理楊曉峰,原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EAST裝置主機總負責人、副總工程師武松濤,前ITER員工韓培迪等眾多人才加入。楊曉峰也成為聚變新能首任董事長。
02/ 皖能的布局
聚變新能的另一個重要的戰略投資者是皖能集團。
皖能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盧浩告訴元新聞:“皖能集團戰略布局聚變能,一方面是踐行省屬能源企業的使命擔當、搶占全球能源革命制高點的主動作為;但另一方面,也是整個集團向‘能源領域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的重要路徑。”
戰略轉型的關鍵之一,是逐步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未來能源切換。
一直以來,皖能集團是以電力、熱力、燃氣等能源的生產和銷售以及投資與資產管理作為主業的省屬國有能源骨干企業。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集團資產總額達到1240億元,擁有皖能電力和皖天然氣兩家上市公司。
實際上,皖能集團從2022年開始全面實施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組試點工作,由新成立的皖能資本公司統籌集團金融股權管理工作和開展相應投資業務。
皖能資本負責人稱,“作為皖能集團戰略轉型‘發動機’,皖能資本通過投資聚變新能,在全球清潔能源競賽中代表安徽下出‘先手棋’,也為國家構建自主可控的能源體系提供戰略支點。”
與此同時,情況也在2024年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發起方之一蔚來的淡出。蔚來在資本市場估值持續下行,以港股為例,2022年6月27日曾達最高點199.2港元,對應市值約為4445.7億港元,但到今年4月9日,股價已跌至22.5港元。《2021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李斌以650億元財富位列第240位,到2025年新榜單中,僅以80億財富位列第3057位。
另一方面,中核集團也提出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計劃。2023年12月29日,中核集團牽頭、聯合24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組成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在四川成都宣布成立,籌備中的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2025年7月22日在上海掛牌),計劃在中國環流三號基礎上改進實現氘氚燃燒實驗并同步開展下一代全高溫超導托卡馬克先導堆的預研工作。
資本耐心,才有產業的耐力。商業聚變能不確定性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更需耐心資本的支持。
耐心資本是一種專注于長期投資的資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是對資本回報有較長期限展望且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的資本。
為了保持住競爭優勢,安徽省國資委牽頭對聚變新能公司進行股權結構調整,此前主要承擔代持和募資任務的省(皖能集團)市(合肥產投)兩級“耐心資本”開始走向舞臺中心。
03/ 國資主導
從2024年開始,聚變新能原三方股東開始與潛在投資人洽談重組條款。2024年5月,聚變新能開始引入央企和中科院作為戰略投資者,進行增資重組。注冊資本金增加至145億元。其中:
皖能集團和合肥產投出資主體分別持股20.5%,
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持股20%,
安徽省科創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4%,
蔚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持股5%,
合肥科學島控股有限公司知識產權作價出資20%。
這也意味著,調整后的聚變新能將以國有資本為主導。在調整前,蔚來相關主體持股30%,省和市相關國資主體分別持股25%;而在調整后,省和市分別持股20.5%,央企持股20%,蔚來則減至5%。
背后的邏輯是,民營資本的“少量投入—短期實現關鍵突破—提高估值再融資獲利”可能不能充分支撐聚變能這么一項長期持久的重大科學工程,國有資本可長期穩定投入,而政府背書在重大科學工程上更能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承接省委省政府部署之后,皖能資本專門組建“豐禾聚變SPV”(SPV,僅為特定、專項目的而設立的法律實體);合肥產投則組建“產投新能SPV”。
皖能資本負責人告訴元新聞,“豐禾聚變SPV”是公司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重大戰略專項任務。
“7個工作日完成方案設計,6個工作日完成設立豐禾聚變SPV投資決策和工商注冊,3個月完成7家主體進入豐禾聚變SPV,1個半月完成聚變新能引戰重組溝通談判。”
這也展示出“耐心資本”的安徽速度。作為有限合伙企業,“豐禾聚變SPV”的出資人包括四個省級母基金和七家省屬企業。四個母基金包括安徽省產業轉型升級基金、安徽省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安徽省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和安徽省碳中和基金;七家省屬企業則分別為皖能集團、國元金控、淮北礦業、安徽國控集團、淮河能源、叉車集團和安徽省投資集團。
與此同時,央企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下稱“昆侖資本”)的入股,也為聚變新能拓寬了未來想象空間。昆侖資本是中國石油的核心投資平臺,專注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打造新的增長曲線。
按照2023年出臺的《以創新模式加速推進聚變能商業應用戰略行動計劃(2022—2035年)》,安徽將遵循應用實驗堆、工程堆和商業堆“三步走”發展戰略:2022年至2027年,依托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完成聚變發電演示驗證;2030年,建設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2040年前后,以商業化公司作為實施主體,聯合產業鏈企業,開展更高聚變功率的商業堆建設。
“145億做第一步的BEST足夠了。”一位投資界人士分析:“中國石油本身也有轉型需求;但聚變能‘三步走’,再往下做,怎么也要800億,可能還要1000億。所以(聚變新能)在結構上多元一點、更有保障;大家分擔一下,壓力變小、空間也更大。”
2024年6月17日,中國首顆氫彈爆炸57周年之際,聚變新能完成增資,成為中國首家聚變能獨角獸企業,一舉為國家聚變能商業化發展奠定資本基石。
04/ 歷史耐心
在成為安徽省聚變商業化投資“操盤手”之后,皖能資本也在持續參與項目投資引戰、股東管理、產業鏈圖譜繪制等工作,探索省級國資支持前沿科技“安徽路徑”。
去年12月,聚變新能完成領導班子及組織架構調整。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取代楊曉峰,成為聚變新能新任董事長。
5月1日,合肥BEST項目工程總裝工作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在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正式啟動。
今年6月,由皖能集團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合作成立的“聚變與氫氨能源工程應用聯合實驗室”在合肥市揭牌。該實驗室將同步為聚變能工程應用儲備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技術攻關—工程驗證—商業應用”創新鏈條,助力傳統能源低碳轉型和未來能源產業發展。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元新聞,聚變產業鏈包括上游原材料及各類設備,中游各類聚變大型裝置,下游聚變能及相關延伸應用場景等。
上游核心部件,包括磁體系統、真空室系統、包層系統及偏濾器等。安徽省內已初步積聚部分關鍵核心部件企業,如低溫超導材料(夸夫超導)、磁體系統(曦合超導)、低溫系統(萬瑞冷電)等。
中游為聚變發電裝置。安徽擁有聚變新能和星能玄光兩家頭部企業。
下游應用場景。聚變能及托卡馬克裝置有望在聚變能發電、醫療設備、檢測設備等多領域實現應用與創新。目前,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已依托EAST裝置,開展成果轉化,孵化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如中科離子(超導質子放射治療)、中科太赫茲(太赫茲安檢儀)等。
盧浩透露,皖能集團出資50億元牽頭組建了省級碳中和母基金,目前母子基金認繳規模超220億元。“依托碳中和基金,投資了上海超導、羲和超導等項目,加速構建‘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應用’完整產業鏈。”
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全方位推進中國科技創新、全面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關鍵舉措。
盧浩認為:聚變能投資是檢驗“耐心資本”成色的試金石,其核心在于“三重超越”:
“超越時間尺度:成熟能源投資周期以年度財報衡量,而聚變需以十年為單位起步的陪伴。超越風險邏輯:傳統能源看盈虧平衡點,聚變則要直面‘從0到1’的科學與工程雙重風險,以國資韌性對抗不確定性,為科研‘冷板凳’提供‘熱支持’。超越財務回報:成熟能源追求穩定現金流,聚變投資算的是國家能源的大賬。當前的投入是為2035年后徹底改寫能源格局,助力中國在全球博弈中掌握‘終極能源’主動權。”
如果說成熟能源是“摘果子”,那么聚變就是“種未來”。安徽必須扛起這份歷史耐心。
安徽日報版權所有@2018主辦: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皖ICP備17023592號-1
任何文字與圖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影像,侵權必究!
用戶須知
|
免責聲明
|
關于我們
如有任何版權問題 請聯系:ahnewsvip@163.com 電話: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