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對合作 雙向賦能
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是國家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自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以來,滬蘇浙8個市(區)與皖北8市通過產業協同、民生共享、機制創新等多維合作,探索出一條從“單向幫扶”到“雙向賦能”的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4年的實踐表明,這一跨省域結對合作模式已形成可復制的經驗,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產業協同推動從“梯度轉移”到“鏈式融合”。一是園區共建、10個合作園區落地項目360個,總投資超1653.9億元。如松江·六安共建的六松現代產業園,通過“管委會+公司+基金”模式,引入上海項目8個,總投資超百億元,形成“上海研發+六安制造”的產業鏈分工。二是建設科創飛地。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以“飛地經濟”模式,實現滬蘇浙項目集聚,2024年簽約項目26個,總投資99.5億元。滁州通過“科創飛地”引入南京高校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創新利益分享機制。通過“財稅分成、統計分算”等機制,將傳統“對口幫扶”轉化為“利益共享”,突破行政壁壘,構建利益共同體,激發雙方積極性。六松創新“財稅分成、統計分算”機制,稅收按6:4比例分配,統計指標六安市占60%、松江區占40%,破解跨區域利益分配難題,為跨區域產業合作提供了制度樣本。
民生共享推動從“基礎對接”到“品質提升”。一是教育醫療共享。累計合作辦學127所,培訓校長教師6400人次,如上海交大教育集團投資建設六安天河科技學院。醫療合作方面,亳州市兒童醫院與上海市兒童醫院共建,蘇州專家團隊常態化坐診阜陽。二是推動農業聯動發展。皖北8市新增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54個,亳州與上海市奉賢區合作打造長三角“菜籃子”,滁州36%家禽、40%水產品直供南京。
機制創新推動從“行政推動”到“市場驅動”。一是強化干部交流?;ヅ蓲炻毟刹?14人次,皖北選派2000余名干部赴滬蘇浙跟班學習,推動理念互通。二是清單化推進。南京—滁州明確結對幫扶至2030年,制定產業、科技、民生等10方面合作清單;蘇州—阜陽通過“蘇阜相約”行動深化產業協作。
滬蘇浙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的實踐表明,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要義在于系統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及培育內生增長動能。這一模式通過制度創新構建跨域治理新范式,依托利益共享機制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并以民生改善為切入點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動能,形成“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皖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幅達到6.2%,與全省平均增速實現歷史性持平,標志著區域合作從單向幫扶向互利共贏的質效躍升,實證了“1+1>2”的協同發展邊際效益遞增效應。這一實踐不僅實現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空間鄰近向要素高效配置的跨越式演進,更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制度創新范本和實施路徑參考。面向未來,需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構建跨區域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動皖北地區實現從產業承接向創新策源、從要素依賴向自主創新的轉型升級,通過“利益共同體—創新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三級進階,實現發展成果共享、振興進程共促的戰略目標,助力皖北實現從長三角腹地支撐向戰略支點地位的跨越式發展。(孔令剛,作者為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安徽省經濟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在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里,淮南高新區雙創中心活力十足。 本報記者 柏松 攝
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團隊成員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實驗線站向團隊成員講解實驗設備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近日,2025長三角銅陵市第十屆天井湖公開水域游泳邀請賽舉行,來自長三角地區的280多名選手進行比賽。本報通訊員 過仕寧 攝
5月25日,在蒙城縣第一人民醫院,來自上海市公立醫院的醫生正給當地群眾義診。(資料圖片)
淮徐快速通道讓淮北與江蘇徐州兩地通行時間縮短至約40分鐘。本報通訊員 梅月 攝
蘇滁現代產業園標準化廠房。 本報通訊員 計成軍 攝
橫跨皖蘇兩省的汊河大橋。本報通訊員 呂華 攝
阜陽:“蘇阜方案” 加強醫療協作
5月23日,阜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部來了一位特殊患者,她已有四五年的精神病史。接待這位患者的是蘇州市廣濟醫院精神一科主任醫師張廣亞。張廣亞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后,采取了“治療聯盟+共同決策”的治療模式,由醫生、患者及家屬組成“治療聯盟”,共同決定治療方案。
除了坐診,在阜陽市第三人民醫院3天的幫扶時間里,他還帶著醫院的醫生開展教學查房和疑難病例查房,與醫院的醫護人員開展座談會。
“交流合作不僅是提高阜陽三院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提升科研教學水平,做好人才梯隊建設。”張廣亞表示。
自2023年4月簽訂幫扶協議以來,廣濟醫院、阜陽三院圍繞精神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共同探索跨區域??平ㄔO新模式。
截至目前,阜陽三院累計選派9批次44人次赴廣濟醫院進修學習。在廣濟醫院的幫扶指導下,今年4月,阜陽三院完成了安徽首例“戒酒芯片”植入手術。該院將借鑒蘇州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建設經驗,探索“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聯合實驗室”等新型協作機制,著力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跨區域醫療協作“蘇阜方案”。
2023年,蘇州阜陽兩地衛生健康部門簽訂結對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工作聯絡機制,為兩地醫療衛生機構合作搭建平臺,先后推動阜陽市人民醫院等7家醫院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5家醫院建立結對關系4項、醫聯體3項、??坡撁?項,成立3個蘇州名醫工作室,積極引進蘇州市優質醫療資源。同時,在蘇州專家指導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3項、科研項目2項。
阜陽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引導公立醫院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等大病重病,引進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本報記者 安耀武 李鵬)
蚌埠:甬蚌攜手 提升企業能級
“我們已經把擬上市的主體變更為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近期還會在蚌埠投建一條磁傳感器核心零部件生產線?!苯?,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國告訴記者,企業已實現銷售收入連年翻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磁傳感器細分市場占有率第一。
在王建國看來,企業跨越式發展正是得益于寧波蚌埠結對幫扶的十年之約。
2021年,希磁科技決定將總部從寧波遷至中國傳感谷核心園區的寧波蚌埠微電子產業園。在這里,企業享受到了中國傳感谷優質且專業的服務保障。
“蚌埠提供的政府服務不僅周到,對傳感器企業來說還特別專業?!蓖踅▏f,在一次跨國收購產能的過程中,公司得到了蚌埠市的大力支持,使得收購順利完成。希磁也借此獲得了產能和研發能力的雙躍升。
如今,寧波屬地企業希磁科技、海神機器人科技等相繼落戶寧波蚌埠微電子產業園,園區已集聚傳感器上下游企業43家。
包括寧波蚌埠微電子產業園在內,目前蚌埠與長三角地區合作共建園區共有9家,已經實現了縣域全覆蓋。
依托這些園區,蚌埠以創新協作、產業合作為重點,推動汽車零部件、新材料、新型顯示、新能源、智能傳感器等優勢產業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去年,蚌埠市新簽約滬蘇浙地區億元以上項目162個、總投資510億元??偼顿Y52億元的寧波華彩智能電器蚌埠生產基地項目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
去年以來,蚌埠市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已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8場,服務企事業單位72家,聯合舉辦甬蚌技術需求發布會暨甬蚌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洽談會,促進科技要素在兩地快速流動。(本報記者 強飛)
滁州:“科技副總” 激發人才活力
近日,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友法結束課程后,驅車50分鐘抵達位于滁州市來安縣的安徽立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與企業研發人員進行交流。
這樣的雙城奔赴,是他擔任企業“科技副總”的日常。
張友法坦言,身份轉變帶來的是深度參與。他推動企業與東南大學共建研究生實踐基地,帶領團隊突破技術瓶頸,成功實現在0.1毫米的鍍膜玻璃上進行高精度拋光,填補了國內這一細分領域的空白。
“張教授不僅解決生產難題,還為研發人員開展前沿技術培訓,帶來的是‘造血式’賦能?!逼髽I負責人胡超川感慨道。
“科技副總”機制是江蘇省率先探索的一條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支撐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產學研合作共贏新路徑。通過從高校、科研院所選聘高層次人才擔任企業副總工程師等職務,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為滁州深化南京同城化、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此背景下,滁州借助寧滁合作機制,將“科技副總”納入跨區域人才流動體系,進一步激發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活力。
南京高校人才頻繁穿梭于校園實驗室與滁州生產線之間,成為打通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橋梁。滁州科霖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南京工業大學教師李洋對此深有體會。
2023年,他促成南京工業大學方成剛教授團隊在滁州成立滔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余名碩士駐企研發液流電堆裝備技術,實現產業化效率大幅提升。
“滁州良好的創新生態,讓我們愿意把科研成果在這里轉化?!崩钛笳f,企業為“科技副總”提供基本薪資、績效獎金等多元化待遇,政府配套人才政策,解決住房、教育等后顧之憂,形成“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閉環。(本報記者 李邦軍 羅寶)
六安:山海奔赴 傳承紅色基因
“我的家中珍藏著一份特殊的傳家寶,就是這張革命軍人家屬優待證明書……”今年2月,在上海市松江區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來自六安的紅色宣講員王麗從自己姥爺的革命故事講起,再現了烈士郝樸如以熱血和生命修筑、守護川黔鐵路的動人故事。
2024年,六安和上海首次聯辦“紅漫大別山——上?!ち布t色文化展”,引起強烈反響。今年,紅色文化展又先后在上海市松江區、金山區舉辦。
連續三次展覽,通過講述上海、六安之間的紅色故事,讓上海的觀眾得以了解六安這片紅色熱土上的烽火歲月與不朽傳奇。
紅色文化展能夠一再走進上海,這與近年來上海、六安對口合作密不可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出臺《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確定由上海市松江區結對合作幫扶六安市,升格為上海市對口合作六安市。
上海、六安雖隔千里,但紅色基因一脈相承。兩地在合作過程中堅持六安所需、上海所能,以紅色傳承這一“小切口”,帶動合作“一盤棋”。
如今,行走在全省首條以紅色研學為主題的旅游風景道——裕安紅色研學一號線,可以看到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軍長許繼慎烈士的紀念園,有紅軍史上圍點打援經典案例的蘇家埠戰役陳列館,有全國現存最完整的蘇維埃政權舊址——獨山革命舊址群,有新中國成立以后興建的全國最大老區工程——淠史杭工程紀念館……這是在上海市700萬元對口合作資金的支持下,實施紅色資源傳承保護項目的成果。
抓住合作機遇,六安市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持續推進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皖西烈士陵園悼念廣場、許繼慎紀念館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作。同時建立革命文物基本名錄和紅色旅游資源數據庫。
2024年10月,上海委托高校制作的《上海與六安對口合作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十四五”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出爐,為長三角與大別山地區紅色文化對口合作指明了方向。
未來兩地將在進一步整合紅色資源的基礎上,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弘揚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本報記者 唐歡)
亳州:垂直農場 聯手培育好苗
近日,在亳州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藥用植物組培繁育中心的垂直育苗農場,記者看到了一幅充滿科幻感的生產場景:在齒輪、鏈條的緩緩帶動下,兩套多層設計的大型旋轉式種植設備保持自上而下轉動,中藥材半夏被分層種在不同基質的托盤上,呼吸著由AI算法嚴格控制的“人造氣候”,在特定光譜下靜靜地生長。
“設備一直轉動,可以讓每棵植株都受到均勻的光照和溫度,再通過傳感器實時捕捉植株的生理指標反饋,交由AI大腦進行分析決策,提高生產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痹撝行募夹g人員申亞楠告訴記者。
垂直育苗農場由亳藥集團和上海墨泉生物有限公司共建,于今年3月投用,重點開展中藥材種苗培育。目前該農場正在進行半夏育苗的初期試驗,主要測試不同規格的半夏種苗在不同基質中的生長情況,以便搭建最適宜半夏種苗培育的生長環境,實現高效快速制種的目標。
“我們做了4種基質,從當前生長情況看,采用底層粗蛭石、中間層復配基質、上層粗砂的分層基質配方最適合半夏生長?!奔夹g人員杜孟祥告訴記者,保水保肥、疏松透氣的基質能加快半夏幼苗生長速度,縮短收獲周期,保障有效珠芽形態均一。
“數據顯示,相比我們智能化工廠的固定平層式立體栽培,垂直育苗農場生產的半夏收獲周期可以縮減一個月,有效珠芽的品質也更穩定?!辟裰葜嗅t藥集團有限公司藥用植物組培繁育中心負責人趙夢茹說。
隨著試驗逐步深入,垂直育苗農場AI模型將會更加精準地集成最適宜中藥材生長的相關數據,設定溫度、濕度、特定光譜、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參數,實現在最短時間內生產最優質的中藥材種苗。
“我們將積極推進亳藥集團與上海墨泉生物合作,助力亳州中藥材種苗培育向集約化、數字化、自動化轉型,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辟裰菔邪l展改革委長三角辦相關負責人何海明告訴記者。(本報記者 任雷)
宿州:借智騰飛 激活科創動能
“宿州·杭州‘科創飛地’為我們搭建起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讓我們借智騰飛。”5月19日,談起企業的創新成果,安徽國盾量子云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琳言語中充滿自豪。
宿州是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節點城市之一,安徽國盾量子云數據技術有限公司是節點承建單位,為宿州本地、淮海周邊以及量子保密京滬干線沿線城市提供保密私有云服務。
“入駐宿州·杭州‘科創飛地’,主要想把我們的技術優勢和杭州的信息產業優勢相結合,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睆埩崭嬖V記者,自2024年9月起,企業便派駐了員工常駐“科創飛地”辦公,負責杭州項目對接。
2021年底,根據國家部署,杭州市結對合作幫扶宿州市。2023年11月,宿州·杭州“科創飛地”在杭州市正式揭牌,激活科創新動能。
“科創飛地旨在探索‘成果研發在異地、轉化孵化在宿州’的科創新模式,實現同頻共振,協同發展?!彼拗菔锌萍季重撠熑苏f,該市積極引導本地企業與杭州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進行政產學研合作,推動先進科技成果孵化。同時依托杭州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方面的產業資源優勢,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到飛地創新創業,吸引杭州市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入駐飛地,落地宿州市開展成果轉化工作。
云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國盾量子孵化的一家企業,也入駐了宿州·杭州“科創飛地”。
“通過飛地鏈接,云鰲公司主要為浙江省區域政府提供高效的政府咨詢服務,目前服務對象覆蓋杭州市、溫州市等10個地市50多個縣、區?!睆埩照f。
近年來,宿州與杭州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構建起了產業、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本報記者 張玉芳)
淮北:教育幫扶 共享優質資源
“我們構建跨區域教育共同體,通過與總校名師聯合教研、集體備課,讓淮北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徐州優質教育資源。”5月21日,江蘇師范大學附屬相山實驗學校校長馬彪對記者說。
3年前,受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學??傂N?,馬彪從徐州來到淮北,開展教育幫扶,為淮北教育留下穩定的師資力量。
在徐州結對合作幫扶淮北的背景下,2022年5月,淮北市相山區通過與位于徐州市的江蘇師范大學對接,促成該校與相山區政府達成合作辦學協議,接管一所新建區屬九年一貫制學校。馬彪說,該校經與相山區教育局溝通協商,重點在培養名優骨干教師隊伍、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開展基礎教育對口幫扶各項工作。
2023年12月,兩省三地“同課異構”對外公開教研活動暨淮北市相山區與長三角地區教育融合發展論壇在相山附校舉行。相山附校初中部語文教師劉亞楠在活動中結識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劉恩樵。通過電話、微信交流,劉亞楠逐漸成長為相山區骨干教師。
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學校總校常態化組織線上線下培訓和研討,讓相山附校年輕教師聆聽江蘇名師授課,同步開展互動交流;每學期選派不同學科教師到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南通附校開展短期沉浸式跟崗學習,參與備課、聽課、教研活動。
“我們按照江蘇的教育理念,著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毕嗌礁叫8毙iL董天說。作為“高校+新?!鞭k學模式在省外首次嘗試,江蘇師范大學也積極支持相山附校發展,定期邀請相山附校中小學生到師大校園研學。
相山區教育局局長孫剛告訴記者,該區將放大徐淮結對合作幫扶效應,依托相山附校組建教育集團,輻射帶動周邊相對薄弱學校,共享徐州優質教育資源。(本報記者 吳永生)
淮南:牽手閔行 鏈上同題共答
5月26日,記者來到淮南高新區,在安徽英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工廠的生產車間里,一臺臺筆記本電腦經過組裝、測試、裝箱等流程,即將發往美國。
該企業落戶淮南,正是上海市閔行區與淮南市結對合作的成果。
上海市閔行區與淮南市自2021年底結對以來,以產業合作和項目對接作為結對合作的核心,著力構建“研發在閔行、制造在淮南,頭部在閔行、鏈條在淮南”的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在項目共引共建上同題共答、同頻共振。
“淮南市在閔行區掛牌組建駐閔行招商工作組,主動參與‘投資閔行月月簽’、產業投融資交流會、招商推介會等活動,聚焦在閔重點頭部企業開展精準對接、‘敲門招商’。”淮南市投資促進局負責人盛筠告訴記者。
在閔行區的支持下,淮南市與歐美工商會、上海汽車零部件行業協會、上海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上海上市公司協會、上海市食品協會等商協會建立合作聯系,成功舉辦中國·淮南長三角(上海)德企專場招商推介會、??蛨A桌會·淮南專場活動等,與上海長寧中德產業促進中心簽訂合作協議。
淮南市借助閔行國際窗口的優勢,拓展境外招商渠道。同時強化“資本+產業”合作模式,依托閔行區積極對接頭部投資公司,目前已與德騰資本簽訂合作協議,與西部資本成功設立“淮南西部成長創投基金”。
依托淮南土地資源優勢,閔行區與淮南高新區打造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由莘莊工業區與淮南高新區共同出資組建公司負責園區運營管理。
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汪勤勇告訴記者:“我們當好橋梁和紐帶,把閔行的經濟發展優勢與淮南的資源優勢結合,共筑協同互補的產業體系。”
淮南高新區負責人李群介紹,園區已有英眾、萬洋等300多家企業先后入駐,其中包括高新技術企業80戶、規上工業企業70戶。(本報記者 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