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29日,全省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合肥召開。會議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重要思想及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指導,展示了全省政協系統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的成果,交流了各地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新經驗和好做法。
合肥市政協
搭建基層平臺 助社會治理
合肥市政協結合“雙聯雙創”活動搭建基層協商平臺,將協商平臺嵌入“雙聯雙創”之中,推進“有事好商量”常態化平臺建設,探索推進以“社區協商議事廳”“線上協商議事廳”“政協委員工作室”為陣地的“有事好商量”平臺建設,著力構建“面對面”與“鍵對鍵”“端對端”相互配合的政協基層協商陣地。
創新基層協商機制,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把準“黨委政府‘好幫手’、人民群眾‘連心橋’、委員履職‘新平臺’”的定位,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思路,對各項環節作出規范性要求。在協商內容上,主動對接黨政中心工作,聚焦基層社會治理、促進民生改善及社區(小區)中的焦點難點,通過黨委政府點題、政協委員薦題、基層群眾出題、社會公開征集等方式確定協商選題;在協商方式上,采取“會場+現場”“固定+移動”“集中+分散”“線上+線下”等協商模式,充分發揮靈活性、實時性、立體化協商平臺優勢;在協商頻次上,明確縣(市)區政協每年不少于4次協商,鄉鎮(街道)政協聯絡組力爭雙周1次協商等;在協商質量上,堅持“不調研不協商”,邀請相關部門現場介紹情況、回應意見建議。及時報送協商成果,建立協商建議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在協商成果共享上,緊扣涉及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深入開展微協商,助力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淮北市政協
嵌入“一組一會” 推動有效銜接
淮北市委創新推行“一組一會”(“一組”就是在村民小組或自然村設置黨支部(黨小組),“一會”就是配套組建由威望較高的老黨員、老村干、老教師和鄉賢能人等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市政協以此作為完善政協工作網絡、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的重要契機,爭取市委支持,將村居層面提出的事關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共性問題,提升到政協層面進行協商,通過“小平臺”發揮“大作用”。
把29個界別優化為24個活動組,縣區政協將委員分成片區,定點下沉到全市所有自然村莊和城區試點網格,發揮“善商量”的專業優勢,會同“一組一會”聯動協商。小切口選題,注重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著重選擇人民群眾身邊的“瑣碎”事,社會各界反映集中的“煩心”事,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梗阻”事。深層次調研,每個協商課題都以走訪入戶、召開座談會等不同形式,充分溝通,明晰思路。多維度協商,盡可能吸納更多的利益群體、村(居)民代表、社會賢達等參與協商,使協商過程成為凝聚共識推動工作的過程。
宿州市政協
聚焦“兩個薄弱” 強化基層力量
宿州市政協把爭取黨委重視、增強工作力量、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作為解決“兩個薄弱”問題的關鍵點、突破點和著力點。
扎實開展調研摸排,抓住省委專項督查契機,協助市委對各縣區政協工作情況特別是“兩個薄弱”問題全面督導自查,推動制定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指導各縣區逐項抓好落實。
加大探索力度,堅持多措并舉,通過“三個著力”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著力增強政協機關人員力量,明確提出轉崗到政協機關或專委會的負責同志不占政協編制。著力增強專委會工作力量,全市四縣一區政協專委會“一人委”問題基本解決。著力落實鄉鎮政協工作召集人制度,實現委員聯絡服務管理全覆蓋。
以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重點,通過“領、幫、帶”等舉措,指導縣區政協聚焦協商主責主業。突出“領”,構建協商格局,保證協商頻次,指導各縣區政協開展多層次、高質量的協商活動。積極“幫”,完善協商機制,定期召開縣區政協座談會。注重“帶”,形成協商合力,統籌縣區政協常態化參與市政協履職。
滁州市政協
參與基層治理 推動委員履職
滁州市政協推動委員履職,參與基層治理,全市103個鄉鎮(街道)建立召集人制度,在此基礎上,依托召集人,探索開展“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活動,推動委員與召集人無縫對接,實現了政協協商在基層的常態化和機制化。
在市政協委員中率先開展試點,推動縣(市、區)積極跟進,全面鋪開。建立社區小區問題庫、委員建言庫、解決問題案例庫,動態管理,及時掌握情況。
把今年定為“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提升年,著力在形成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從活動組織、職責分工、工作機制等方面制訂方案,出臺12條具體措施。縣(市、區)也比照出臺了提升方案。特別增加了“開展身邊協商”,圍繞群眾關注的難事、小事,通過定期的專題協商、不定期的“微協商”,讓基層協商更明確,上水平,有實效。
從雛形到規范,推動基層協商流程新常態,在縣(市、區)出臺了“四單四準”工作法,“四單”即:群眾點單、委員接單、協商解單、跟進督單,規范了召集人工作流程;對滁城18個委員小組進社區活動,提出了“四準”要求:“定單要準”“分單要準”“解單要準”“歸單要準”,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
六安市政協
發揮政協優勢 助推脫貧攻堅
六安市政協傾力助推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先后將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等13項議題納入年度重點協商計劃,形成高質量的調研考察報告42件,向市委市政府報送建議案和專項建議13件,提出意見建議270余條。
將脫貧攻堅作為日常工作的主抓手。主席會議成員有各自聯系點,政協機關有結對幫扶村,每位同志有結對幫扶貧困戶,做到全員參與,全力而為。先后選派10名機關干部到霍邱縣石店鎮韓老樓村、寬店村進行駐村幫扶。韓老樓村、寬店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萬元,到2019年雙雙突破55萬元,躍居霍邱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第一方陣。
將脫貧攻堅作為委員履職的大平臺,以委員“四進”活動等為載體,引導委員們結合崗位職責、專業特長、行業優勢,為脫貧攻堅盡責出力。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以來,共收到提案1045件,其中涉及脫貧攻堅的提案371件,占全部提案的35%以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50多期,市委、市政府領導批示批辦20多件次,有力推動相關問題解決落實。
蕪湖市政協
推進“線上工作法”打造協商云平臺
蕪湖市政協著力將“請你來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平臺向線上拓展,九位一體系統推進“線上工作法”。
舉辦線上學習培訓。邀請市政協智庫專家,開設線上視頻專題講座。每周1次常態化開設線上“委員講堂”。
組織線上知情明政。安排相關委員在線列席市政協會議,聽取市政府專項通報,邀請市直有關部門定期集中通報。
推行線上調研咨詢。先后邀請湖州等外地政協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在線介紹經驗做法、交流探討,突破時空限制搞調研。
拓展線上協商建言。疫情期間,召開線上常委會議。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后,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雙月專題協商”。
開展線上提案辦理。圍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57件重點提案督辦,組織線上座談協商。
設立線上委員工作室。分三批設立32個“線上委員工作室”,將政協工作和委員履職向基層深入、向群眾靠近、向網上延伸。
創新線上宣傳。拓展市政協門戶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功能,實現“報網臺端微”協同發力,講好“政協故事”“蕪湖故事”。
實施線上履職考核。優化委員履職管理系統,建立委員履職檔案,實現履職得分、排名自動生成,提高線上履職積極性。
加強線上黨建。邀請省委黨校教授線上講黨課,組織抗疫先進事跡線上報告會。每月開展機關黨建線上“學習沙龍”,實現“兩個全覆蓋”組織功能。
銅陵市政協
突出界別特色 提升履職成效
銅陵市政協積極探索發揮政協界別作用的思路和辦法,在創新實踐中提升界別履職成效。
適應時代要求和界別工作需要,提出界別要“有協商重點、有履職亮點、有成果轉化、有計劃總結”,爭創“學習型、責任型、創新型、服務型”界別的“四有四創”目標。
緊密聯系政協界別的專業性特征,將30個界別的委員編為17個界別(聯組),扎實推進“每個界別建立一個駐點部門,在駐點部門職責范圍內建立聯系單位,按計劃組織委員進基層”的“兩建一進”行動。
打造界別工作“1145”模式,即每個界別每年舉辦1次界別協商會,開展2次界別+聯動活動,組織好調研視察、宣傳引導、提案征集、社情民意等4類履職,積極開展教育關懷、醫療惠民、法律咨詢、政策解讀、困難救助等5項為民服務活動。
著眼于界別工作常做常新,更好彰顯界別委員的專業影響力和創造力,立足界別組織基礎、委員職業專長和兩個崗位的履職成效,開展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委員崗位建言資政“雙崗雙建”主題實踐活動,推深做實“兩點兩好”工作,“兩點”是抓重點和亮點,選擇本職崗位建樹大、委員崗位有作為的委員,重點跟進、打造亮點;“兩好”是宣傳好委員中的先進典型,總結好活動的成效。
池州市政協
堅持制度創新 確保成果落地
近年來,池州市政協積極探索堅持制度化推動協商成果辦理落實,著力破解轉化落實“最后一公里”難題。
堅持以改進促提升。改進議題生成機制,借鑒項目建設方法,按照“選題案由、政策依據、現實狀況、存在問題、建言方向”五要素,創新實行協商選題“預可研”機制。改進調查研究方式,堅持統一策劃,組織縣區政協、市直相關部門包括各民主黨派,以及政協委員,圍繞子課題聯動調研,做到“政協切塊出題、單位自行組織、調研成果共享”。
堅持以創新促轉化。在總結提案辦理“回頭看”基礎上,探索重點協商“回頭看”。堅持定向策劃和預約提案、大會發言,多渠道轉化為重點協商主題、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堅持按季度向委員通報社情民意信息報送情況,按月度向黨委、政府及部門通報信息報送領導、領導批示、部門辦理落實等情況,以通報的常態化促進辦理的長效化。
堅持以制度促規范。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對政協的重要建議案和調研報告等履職成果閱批,特別重要的列入黨委常委會會議或政府常務會議議題研究并交辦,及時列入黨委、政府督查督辦事項。堅持提案辦理情況納入市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政協辦公室及有關專門委員會配合做好督查落實工作,及時將相關情況報送黨委、政府。
亳州市譙城區政協
健全機制搭平臺 增強實效展風采
健全黨建引領機制,為委員更多參與政協工作搭建平臺。研究制定《政協黨組議事規則》,建立健全政協黨組抓黨建責任制度。報經區委研究同意,設立5個專委會功能型黨支部,將全區115名黨員委員全部編入專委會功能型黨支部。扎實開展“全員入委”,全區277名政協委員全部編入專委會。
健全委員聯絡機制,為委員服務基層群眾搭建平臺。研究出臺有關“政協委員進社區”“委員聯絡室”的文件明確社區書記負責聯絡室的日常管理,每個社區安排一名聯絡員辦理具體事宜,區政協每年向每個社區撥付5000元委員聯絡室建設工作經費。全區所有政協委員全部編組到21個社區聯絡室,以社區為單元組織委員活動,為基層群眾辦實事150余件。
健全三級聯動機制,為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搭建平臺。協助區委出臺《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名鄉鎮(街道)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為區政協委員,任鄉鎮(街道)政協工作聯絡委員會主任,兼任鄉鎮(街道)政協工作召集人,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去年底全區24個鄉鎮(街道)實現了政協聯絡組織“全覆蓋”。
健全委員服務機制,為激發委員主體作用搭建平臺。在明確界別活動小組召集人的同時,推選組織能力強、工作熱情高的委員擔任界別小組秘書。集中開展學習培訓,搭建委員展示平臺,加強委員履職管理。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顯著提升。
懷遠縣政協
發揮三個作用 打通履職“經脈”
懷遠縣政協聚焦加強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圍繞更好發揮專委會基礎性作用、委員主體作用和界別依托作用,厘清履職脈絡,探索創新舉措,著力提升政協履職能力和水平。
強化基礎性作用,讓專委會履職“活起來”。以專委會為橋梁紐帶,推進專委會與界別深度融合,實現全員入委,構建了專委會帶動界別、聯系委員的工作格局。建立外出學習考察和報告機制、優秀調研成果評選機制、專委會履職綜合評價機制,推動各專委會工作形成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
強化主體作用,讓委員履職“熱起來”。建立和落實委員履職評價制度,使委員們感受到政協履職“軟任務”變成了“硬指標”。激勵委員在縣域發展中獻計出力,在急難險重時挺身而出。堅持把提案作為重要履職手段,建立提案“雙向評價”機制,促使委員們深入調研,提高提案質量。縣委高度重視發揮政協民主監督作用,推動形成了懷遠縣政協民主監督“5+1”模式。
強化功能作用,讓界別履職“動起來”。精心搭建界別活動平臺,以界別調研、基層協商、社情民意信息懇談會為抓手,帶動界別積極履職。每個界別活動組聯系一個鄉鎮政協工作委員會,在鄉鎮設立委員之家,推進界別工作向基層延伸。
潁上縣政協
探索“專委會+” 增強履職活力
潁上縣政協圍繞破解“一人委”問題,著力通過創新和完善工作機制,發揮專委會支點作用和杠桿效應,撬動多方資源破解難題,初步形成了“專委會+”工作模式,切實增強了專委會的工作力量和履職活力。
專委會+機關辦公室,構建協同機制。明確由辦公室承擔專委會文字綜合工作,并做好聯絡溝通、后勤保障、資料收集、宣傳報道等工作。
專委會+特色委員工作室,延伸工作手臂。成立4個特色委員工作室,對口專委會直接聯系,協同開展工作,進一步密切專委會和界別委員群眾聯系。
專委會+專家委員,夯實履職基礎。各專委會精心組織部分專家型委員組成協商小組,常態化開展工作,提升協商成果的專業性和精準性。
專委會+專項課題,打造特色品牌。借鑒省政協打造專委會“一委一品”特色工作模式,以專項課題為抓手,充分發揮專委會特色優勢。
專委會+專業平臺,匯集兩專合力。2019年,縣政協文史委牽頭組建文史館,創辦《潁上春秋》期刊,創作《管子三字文》并在全縣小學推廣。
專委會+對口單位,用好聯動機制。各專委會與對口單位建立常態化、多樣化的聯絡機制,共同確定調研課題,找準專委會服務全縣發展的連接點,開展聯合調研視察、提案辦理協商,推動資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專委會+上級單位,爭取指導支持。2019年以來,縣政協各專委會配合市政協專委會,開展聯動調研12次,在落實工作和聯動調研中學習方法,改進工作。
廣德市政協
立足協商理念 推進民主監督
廣德市政協堅持將協商理念貫穿政協民主監督工作全過程,在專項民主監督實踐中,初步形成“1+6”工作法,取得了積極成效。
以協商的理念定位監督。選題前,多次征求部門意見,主席會確定選題后,報市委常委會協商定題;監督過程中,充分吸納各方建言成果。
監督選題主題化。在調研走訪、廣泛征詢選題過程中,確定以“無量溪河水體達標”為主題開展民主監督,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和關注。
監督主題課題化。經主席會深入研究,形成了“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工業企業污染控制”等9個子課題。
活動組織協作化。9個專委會各負責一個子課題,在18位特聘專家的指導下,實現專委與專家聯動;實現監督小組與鄉鎮、部門聯動,百名委員聯動,委員監督與媒體監督聯動。
監督意見成果化。專項民主監督協商會上,市長和4位分管市長與委員進行互動交流,并就市政協報送的《民主監督意見書》分別批示。
跟蹤監督精準化。各小組與相關單位開展“點對點、面對面”的監督協商,監督工作更加精準、重心進一步下移。
評估成效過程化。政協工作例會對監督工作進展實行過程評估,指導各小組協作推進,并廣泛宣傳。
兩年來,《廣德市廢棄農藥包裝物集中收儲點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等4份文件相繼出臺,古環城河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衛生廁所改造增量提標,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安慶市大觀區十里鋪鄉政協工作聯絡組
拓寬履職渠道 豐富協商實踐
十里鋪鄉政協工作聯絡組積極推進基層協商議事平臺建設,拓寬委員履職渠道,不斷推動政協事業在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突出黨建引領,充分激發“紅領議政”在基層治理中的新動能。今年以來,鄉黨委研究建立了鄉黨委委員聯系政協委員制度。聯絡組負責人由鄉黨委副書記擔任,配備聯絡員及工作人員2名。建好聯絡組協商議事大廳,規范協商流程。各村居創建“委員工作室”,由擔任區直部門一把手的政協委員任工作室負責人,在“紅領工作站”黨建引領下,接待群眾來訪,參與基層協商。
突出共商共治,深度匯聚“融合參政”在基層治理中的新能量。完善“入網駐村聯戶”的協商網絡,今年以來,聯絡組委員舉辦各類活動31場次,聯系困難群眾89人,協調解決問題42個。健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協商機制,豐富“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的協商實踐。
突出履職創新,著力發揮“智慧協商”在基層治理中的新優勢。突出基層治理和服務功能,在基層數字化中心系統平臺上,融入“政協議政”功能,與手持終端互聯互通。創新委員參與基層治理方式,組織委員安裝鄉智慧網格終端APP,實現意見建議“掌上交辦”,解決問題“一鍵落實”,委員網上履職、平臺交辦、結果反饋“一網通辦”。在鄉微信公眾號面設置“新建事件—委員有話說”功能。
黃山市黃山區烏石鎮政協工作聯絡組
服務鄉村振興 展現委員擔當
烏石鎮政協工作聯絡組立足自身實際,積極創新作為,激發住鎮委員履職積極性,促進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履職平臺1+1,著力營造盡言舒暢的履職環境。“1”是設立由鎮黨委書記直接領導,黨委副書記具體負責的政協工作聯絡組,明確職責,高位推動,通達政協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另一個“1”是按照“有場所、有組織、有經費、有計劃、有臺賬”的要求,組建政協委員工作站,明確固定辦公場所,配備專門工作人員,打造委員履職能力“加油站”、參政議政“議事廳”、建功立業“新舞臺”。
培育典型1+7,全面展示創新創業的委員風采。注重發揮政協委員在經濟社會發展第“1”要務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幫助和鼓勵政協委員率先發展,樹立品牌,多層面展現駐鎮“7”名委員的新形象、新作為。
彰顯特色1+N,深度融入鄉村治理的改革浪潮。政協委員工作站組織各界別委員深入山區調研,發揮政協聯系群眾、團結民主、善集民智這“1”優良傳統,及時掌握民意,提出對策建議。在鄉村基層治理和農村經濟改革的“N”個領域中更廣泛、更有效地凝聚群眾共識。
馬鞍山市政協
強化四項舉措 破解“兩個薄弱”
馬鞍山市政協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重視解決“兩個薄弱”問題的重要決策部署為契機,在“配強工作力量、加強基礎工作、增強服務意識、做強協商平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拓寬兩個渠道,配強工作力量。向上爭取擴大增量,中央、省委政協工作會議召開后,市政協黨組第一時間向市委作專題匯報,爭取市委的重視和支持。對內挖潛優化存量,從制度上保證了政協機關存量編制資源主要用于解決“兩個薄弱”問題的刀刃上。
打造兩支隊伍,加強基礎工作。積極探索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的新路徑,鄉鎮、街道、園區建立政協委員召集人制度,打造住鄉鎮(街道、園區)政協委員召集人隊伍,牽頭組織開展“五個一”活動,即1次集中學習、1次調研視察、1次“委員進基層”、提交1件以上界別提案、反映1條以上社情民意信息。
建立兩項機制,增強服務意識。建立科級干部輪崗交流機制,輪崗后配套推行市政協機關內部科室AB崗工作制度。建立副處級專職干部“一人雙任”機制。
用好兩種資源,做強協商平臺。用好智庫資源,整合專家學者和政協委員智力資源,建立了具有政協特色綜合性智庫。用好社會資源,收集社情民意,建立“群眾提”的提案線索征集機制,推動解決了長江大橋本地小型車輛免費通行、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一批民生熱點問題。
淮南市田家庵區政協
用好工作室 履職接地氣
田家庵區政協以委員工作室這一基層協商平臺建設為抓手,突出“微協商、精治理”這一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高站位謀劃,切實把平臺建設好。先后建成5個政協委員工作室。建立完善“1+3+2”工作機制,出臺1個實施意見,制定委員工作室工作原則、工作職責、工作制度等3項配套制度。發揮黨員政協委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將委員工作室建設同“一入四建”相結合、同“雙聯系”制度相結合、同專委會和界別建設相結合,激活雙向發力的“神經末梢”。
高標準落實,切實把工作開展好。自試點以來,委員工作室聚焦民生改善實事、社會治理難事,開展協商活動32次、各類調研18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0余條,反映和督促相關單位解決各類問題30余個。
高質量推進,切實把作用發揮好。通過“攥指成拳”,推動基層協商更有廣度,本著就近就便的原則,根據委員特長,納入相應的工作室。通過“精準把脈”,推動民主監督更有力度,圍繞文明創建、減稅降費、環保整改等工作開展民主監督。通過“拉近距離”,推動政協履職更有溫度,立足“零距離”服務群眾“驛站”的職能定位,真正讓群眾得實惠、委員接地氣。
合肥市蜀山區筆架山街道
聚協商之力 建和諧社區
筆架山街道創設“有事好商量”基層協商新載體,持續推進協商平臺和政協委員“兩個下沉”,更好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優勢作用。
構建“街道—社區—小區”三級協商治理架構。在街道層面,政協工作聯絡組牽頭建設“社區協商議事中心”;在社區層面,建成5個社區政協委員工作站;在居民小區,結合蜀山區黨建領航小區治理“五好”建設要求,建成運營18個小區睦鄰點,通過“周末議事廳”“小區板凳會”等常態化開展協商議事活動。
開展多維度的社區協商議事。聯合媒體開展“政協委員進社區暨小區事務大家談”在線視頻直播,政協委員牽頭組織“公共收益怎么賺、怎么管”“小區電梯誰維修、誰給錢”等協商議事視頻直播。在“線下”,通過“有事好商量”工作平臺,在小區、小事的協商中凝聚最大共識度。
注重規范化的協商治理機制。在選題上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在定題上審核公示,采取聯席會、懇談會等交流方式,達成協商共識。在決議上民主集中,采取集體表決的方式確定為協商最終決議。在落實上多元辦事,社區“兩委”及時組織落實。在評事上接受監督,對協商事項進行跟蹤督辦、公眾評議,接受群眾監督。
(本報記者 聶揚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