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匯聚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無數人的智慧和力量。無論是奮力追趕時間腳步的耄耋老人葉連平,還是長期野外勞碌、三次延遲退休的朱恒銀;無論是從農民工成長為“徽菜大師”的尹親林,還是25年如一日堅守一線工作崗位的“最美職工”董慧……他們都是各行各業沖鋒在前、奮勇在先的英雄模范,都是以人民利益為重、干一行愛一行的先進典型,都是可親可敬、有血有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人物。
心懷夢想,揚帆啟航。哲人有言: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夢想而奮斗。因為有夢想,我們才有了一往無前的動力,才有了攻堅克難的勇氣,才有了讓夢想成真的信心;因為有夢想,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因為有夢想,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難和挫折,也會擁有源源不斷的能量,不斷拼搏、不斷奮斗,直到實現自己的夢想。
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夢想是山巔,奮斗是腳步;夢想在心中,奮斗在路上。奮斗是抵達夢想的通行證。不奮斗,再近的目標只能是鏡花水月,再好的藍圖只能是紙上談兵,再美的夢想只能是空中樓閣。榜樣都是奮斗出來的,他們用奮斗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燦爛的未來。
心無旁騖,勇往直前。每個人總會面對林林總總的紛擾和形形色色的誘惑,看重什么、看輕什么,堅守什么、舍棄什么,就像一把無形的尺子,量出品格的厚度,標志境界的高度。心有大愛,就不會囿于小我,就會鍛造扛起重任的鐵肩膀,涵養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心有大愛,在危險困難面前,就會選擇奉獻擔當、勇往直前、百煉成鋼。
用實干兌現承諾,用奮斗托起夢想。也許我們的崗位很普通,所做的工作也很平常,但人生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業績。我們每個人既要胸懷遠大理想,又要腳踏實地,從自己做起,把本職做好。個人理想融入偉大夢想,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美好的夢想終將變成現實。(張岳)
劉雙燕:“小康路上不讓一個鄉親掉隊”
■ 本報記者 李曉群
“今年養殖銷售情況咋樣?”在亳州市利辛縣周牌坊自然莊貧困戶周亞軍家里,朱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雙燕和他拉起了家常。周亞軍當年從一只“扶貧羊”開始,發展到現在的60多只羊的規模。這次走訪,劉雙燕發現他又擴大了羊舍,有五六只母羊還帶了小羊,春節之后再采購一批小羊,養殖規模預計可達100多只。見到這樣的喜人場景,劉雙燕欣慰地笑了。
年底了,村里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怎么樣?這段時間,劉雙燕一直忙著走訪貧困戶。作為選派扶貧干部,她連續擔任我省第五批、第六批和第七批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干就是8年。由于脫貧攻堅方面的工作出色,劉雙燕獲得了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2012年3月,劉雙燕駐村的第一站在利辛縣城北鎮陸小營村。這是離縣城最遠、最落后的村。面對困難,劉雙燕下決心要在村里好好干下去、干出樣子來。她挨家挨戶宣傳黨的扶貧政策,跑項目找資金,為陸小營村爭取到50萬元,把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
2014年11月,劉雙燕毅然選擇繼續留任。2015年初,按照組織安排,已經在陸小營村扶貧3年的劉雙燕轉任朱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朱集村是一個有近6000人口的深度貧困村,貧困群眾達700多人。經過調查,劉雙燕意識到,只有發展產業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
通過4年多的努力,如今的朱集村,地里有果樹、土雞、牛羊,水里養著鴨子和魚,再加上光伏發電、林下經濟,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基地逐漸形成。修建公路,改造電網,接通自來水……劉雙燕的一個個想法變成了現實。朱集村也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
2018年,劉雙燕任期已滿,面對鄉親們的深情挽留,本著“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信念,她又主動申請再留村3年,成為第七批選派幫扶干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讓一個貧困鄉親掉隊!”劉雙燕說。
新年寄語:
新的一年,我會繼續努力,和千千萬萬的扶貧戰線工作者一道,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頑強拼搏,不辜負鄉親們的期盼和組織的重托!
張家豐:“讓每個人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微笑”
■ 本報記者 范孝東
“最近開發制作了品牌牛肉醬、大禮包,現在是年貨銷售旺季,這些東西不愁賣。”在蚌埠市固鎮縣匯金美食街的一家飯店內,張家豐和妻子張曉宇正在張羅著店里的生意。歲末年初,店內熙熙攘攘,張家豐一家人忙里忙外。
2019年9月,張家豐當選全國道德模范,讓更多人知道了他與張曉宇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如今,張曉宇的身體還需不定期檢查,一邊照顧妻子,一邊經營飯店,成了張家豐生活的主要內容。“今年一年忙碌而充實,日子越來越好,我們對新的一年也充滿期待。”張家豐說。
2008年5月,張家豐的女友張曉宇突發腦積水,陷入重度昏迷,被送往南京救治。當時正在合肥讀大學的張家豐得知消息,毅然放棄學業,不顧親友的勸說,主動來到醫院照顧張曉宇。遺憾的是,一段時間的搶救沒能改變張曉宇成為植物人的命運。此后,張家豐不離不棄,搬到了曉宇身邊,當起了曉宇的護理。直到2010年9月,曉宇終于睜開了雙眼,用微弱的聲音喊出了張家豐的名字。
2012年元旦,歷經患難的兩人走進了婚姻殿堂,開啟了全新的人生。婚后,兩人合計著要開一家飯店。獲悉張家豐的想法后,固鎮縣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協調銀行提供了13萬元貸款,并聯系燃氣公司贊助了1.7萬元天然氣入戶安裝費用,縣市場監管局也為他們提供證照辦理的“綠色通道”服務。今年8月28日,飯店裝修升級重新開張,在一家人的合力經營下,生意一直不錯。“這幾年我們生活很充實,生意也很順利,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助。”張家豐感激地說。
得知張家豐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后,很多人愿意到他的店里消費。為了回報大家的幫助與信任,張家豐和張曉宇參加了當地的志愿者協會,一有空就去參加公益活動,堅持把愛傳遞出去。“這不僅是一份崇高的榮譽,也是一份重要的責任,今后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用幸福生活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用真善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年寄語:
全面小康不僅是生活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滿足,希望凝聚道德能量,讓每個人的臉上都蕩漾著幸福的微笑。
董慧:“小康生活是奮斗出來的”
■ 本報記者 賈學蕊
“我們公司新上的軸承架自動加工生產線由3臺設備組成,一個班次只需要一名工人就可以操作生產,而傳統生產線需要6臺設備、4至5名工人同時操作。”12月27日下午,在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剛剛檢查完生產線運行情況的董慧告訴記者。
干凈利落的工裝,沉穩從容的氣質,專注嚴謹的態度,工作中的董慧看起來認真而又美麗。從普通操作工到數控車床調整工、數控車工高級技師,董慧25年如一日堅守一線工作崗位,先后獲得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班組長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今年,她又榮獲第十四屆中華技能大獎,被評為全省最美職工。
在軸承架自動加工生產線之外,企業今年引進投產的另一條智能制造生產線,也由董慧牽頭負責技術保障工作。她帶領青年員工在方案設計、桁架機械手選型、自動化整體集成及生產線布局等方面不斷優化創新,使生產線提前投入使用,生產效率提高了28%。
“現在智能制造的發展越來越快,我們一線職工也要緊跟技術更新步伐不斷提升職業技能,為新時代貢獻智慧和力量。”董慧說。多年來,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國內同行業第一,在世界工業車輛行業十強中位居第七。伴隨企業的快速發展,董慧也在不停地學習、提升,從一個連電腦都沒有見過的農家女孩,成長為行業專家、技能大師。
參加工作25年來,董慧主導和參與數控車床技術、工藝改進和新產品試制項目130多項;累計開展中高級培訓1000多人次,培養技師10多名,高級工50多名。
從零開始學習數控指令和編程知識,董慧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她還積極參加國家人社部舉辦的技能脫貧報告會、全省勞動模范工匠大師進校園等活動,赴蚌埠市、金寨縣等地向青年學生“傳經送寶”,宣講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省人社廳組織下,董慧通過現場教學和網絡直播,在自己的生產車間里主講“開學第一課”,面向全省60所技工院校的數萬名新生分享奮斗經歷,激勵大家愛崗敬業,做新時代的產業工人。
董慧說,小康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新的一年,祝愿每個人、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都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作為全國勞模,董慧將繼續致力于技術創新、帶徒傳技,竭盡所能助力脫貧攻堅。
新年寄語:
努力影響和帶動更多青年職工提升職業技能,踐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助力安徽制造、安徽創造。
葉連平:“用大愛照亮留守兒童通向夢想的階梯”
■ 本報記者 張岳
“2019年我三次進京接受表彰,在路上我在思考人生中的‘輕與重’,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維護教育公平。”全國道德模范、和縣烏江鎮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葉連平說。
榮譽很重,名利很輕。“這一年,我獲得很多沉甸甸的榮譽,收獲很多鮮花和掌聲。”12月26日,在葉連平家里,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最美奮斗者、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榮譽證書,幾乎擺滿了一桌子,站在旁邊的葉連平一臉平靜,一臉幸福。
從教幾十年來,葉連平獲得了無數榮譽,但他卻從來不看重這些,更不在乎名利得失。“我在他家里看到榮譽證書和獎杯被扔得到處都是,就提議把他所有的榮譽證書都保存在學校。”卜陳學校校長居平樹說。
隨著葉連平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一些商業活動找上門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我要把每分錢都用到孩子們身上,這樣花錢才花得值。”2012年,葉連平拿出2萬多元積蓄,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葉連平獎學基金,用于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學生很重,自己很輕。19年來葉連平成立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僅分文不取,還經常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教具以及組織孩子外出參觀。對于離家比較遠的學生,他還包吃包住,悉心照顧。
2018年暑假,葉連平騎車時意外被撞傷了腰椎。手術后,醫生讓他臥床休息100天。但手術后僅四天,葉連平就堅決出院,回到孩子們身邊。葉連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內擺設陳舊,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穿著也極其樸素,至今仍穿著破舊的襯衣和帶有補丁的褲子。
未來很重,過去很輕。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教室的墻上寫著一行字:“村莊永不熄滅的燭光”。葉連平回憶起往事,特別是說到幫扶過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學,成為國家有用人才,他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一路走來,葉連平幫助了1000多名兒童提升英語水平,用大愛照亮留守兒童通向夢想的階梯。“我會沿著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時間賽跑,才能多教些孩子,用實際行動維護教育公平。”葉連平說
新年寄語:
全面小康,教育優先。2020年,我已是93歲的老人了,但我會以“歸零”心態,奮力追趕時間的腳步,把每一分鐘都留給孩子。
朱恒銀:“國家富強需要每個人的拼搏奮斗”
■ 本報記者 朱勝利
“一年總有幾個月是在野外工作。”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朱恒銀告訴記者。不久前,他被批準第三次延遲退休,繼續工作2年,承擔《5000米新型能源智能鉆探設備及技術研究》的省重大研發項目。
44年來,朱恒銀攻堅克難,執著技術創新,攻克了定向鉆探技術難關,將我國小口徑巖心鉆探地質找礦深度從1000米以淺推進至3000米以深,為國家創造了上千億元的經濟價值;先后參加和主持1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鉆探技術”系列成果,攻克陡礦體等無法勘探礦體系列難題。他從一名普通的鉆探工人成長為鉆探專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中國好人、省優秀專家、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還言傳身教,帶出了一批技術創新能手。
“擼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創造美好生活。”朱恒銀工作的第一站是在霍邱縣。他記得,當時住在用土坯壘筑砌成的“干打壘”房子里,有時甚至是住在當地老百姓家里的牛棚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到各地鉆探,見證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奮斗步伐。
“即將迎來的小康社會,是美好生活的新圖景,也是干事創業的新起點,我們要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朱恒銀深有感觸地說,個人的美好生活都依賴于國家的繁榮昌盛,國家的繁榮昌盛又需要每個人的拼搏奮斗。經濟富裕了、天藍水綠了、社會文明了……這些來之不易的變化,我們要備加珍惜,更要加倍努力,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進步。
新年寄語:
我們要抓住新時代新機遇,繼續發揚勞模工匠精神,為國家和人民事業再立新功,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貢獻。
潘苗苗:“和父老鄉親共同走上致富路”
■ 本報記者 張岳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增加農民收入,還要幫助貧困戶,和父老鄉親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安徽谷優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潘苗苗說。12月18日,在“勞動模范工匠大師進企業”昌景黃高鐵項目部的活動現場,潘苗苗告訴記者,今年春年前,她要和去年一樣,下村入戶看望貧困戶,帶去關心幫扶。
作為鳳陽本地人,潘苗苗聽著“大包干”故事成長,受“小崗精神”耳濡目染,骨子里有著一股闖勁。
2004年大學畢業后,潘苗苗滿懷致富的愿望回到家鄉,投身于父親曾從事的糧油加工業,從一線做起,一步步成長為管理者。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對農業農村有著深情和熱愛,更需要致富帶頭人。”潘苗苗說。2017年,她帶著創業項目“全谷物食品項目”落戶小崗,通過與上海交通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致力于高雜糧含量全谷物食品的研發生產。
朝迎曙日升,暮送夕陽下。每天潘苗苗都在工作中度過,為了節省時間,她常常夜里坐車出差,把車站當成賓館休息,只有過年才能陪陪家人。在高達四十度高溫的實驗室攻關,在零下十幾度的車間量產實驗……其中艱難辛苦不言自明。
“潘苗苗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功研發出七彩谷物雜糧意面,寶寶谷蔬面、兒童谷蔬面,時尚意大利面等小崗系列面條產品,開拓了面條多元化的新方向。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潘苗苗帶領團隊先后取得省級科技成果2個,國家技術專利3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2019年科研成果轉換成了生產力,產品打開了市場,翻開了新的篇章。“明年,我們要把谷優美品牌帶到更大的舞臺,讓更多消費者品嘗到健康、美味、方便的主食產品,要積極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當中去。”潘苗苗信心滿滿。
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潘苗苗不忘回饋社會。她熱衷慈善公益事業,捐助貧困家庭大學生、留守兒童和孤兒上學,為貧困戶、五保老人送錢送糧,幫助貧困村修路建橋,還贊助鳳陽縣青年足球賽和安徽科技學院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等公益活動。她也先后獲評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安徽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新年寄語:
新的一年,我們要把社會各界對谷優美的支持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奉獻愛心,扶貧濟困,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一起奔向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尹親林:“讓世界愛上徽文化”
■ 本報記者 張岳
12月29日,剛從上海參加完奧林匹克國家烹飪代表隊品鑒會的尹親林,回到合肥后又要馬不停蹄地準備下一場活動。2019年,尹親林作為中國烹飪代表隊主教練,參加巴基斯坦世界烹飪錦標賽并獲得5金4銀的優異成績。他的團隊還獲得國際頂級廚師中國邀請賽團體金獎等。他本人先后獲得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最美廚師”“江淮杰出工匠”等榮譽稱號。
出色源于熱愛,也源于勤奮。1973年,尹親林出生在當涂縣一個普通農家。他的伯父是當地很有名望的徽菜老師傅,父親也是很受歡迎的鄉廚,受長輩的影響,尹親林從小就對烹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熱愛這個行業,每次見到或吃到一道新菜,我都能記住它的做法。”熱愛加上天分和勤學苦練,尹親林被派到馬鋼招待所實習。他從打掃衛生、擇菜、剖魚做起,勤快麻利、任勞任怨,后來尹親林被調往馬鋼公司北京辦事處工作。
在北京,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菜系,一下子打開了視野。除了做好徽菜以外,精益求精的他還抓住一切機會向其他菜系的名師學習,技藝越來越純熟,離好廚師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雖然尹親林對各個菜系都有所涉獵和建樹,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安徽人,他還是最喜歡家鄉的風味。
經過十年磨煉,尹親林推出了“臭鱖魚位吃”“李鴻章養生燴”等新式經典徽菜,還將魯菜與徽菜融合形成徽商官府菜,設計出“太白宴”“香菇宴”“周瑜宴”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高級菜肴。
“我也積極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通過技術扶貧,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擁有脫貧致富的本領。”尹親林說。
現如今,尹親林除了在各地指導徽菜風味飯店的廚政工作外,還成立了合肥親林徽菜研發室,組建了十幾人的研發團隊,研發現代徽菜,弘揚徽菜文化。這位徽菜“掌勺人”還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參加聯合國烹飪大會、聯合國烹飪協會秘書長見面活動、上海國際烹飪大賽……
新年寄語:
新的一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徽菜、喜歡徽菜,涌現更多的徽菜廚師,和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