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開拓新領域實現新超越
■ 本報記者 陳婉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天
位于中科大先研院的“科大硅谷”。(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王世保 攝
2月29日,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完成的“揭示光感受調控血糖代謝機制”成果入選。作為開展這項科研工作的團隊領頭人薛天教授表示,只有沉下心來勇于開拓新領域,科技才能實現真正的創新。
薛天從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邁出了踏上科研之路的第一步。本科畢業后,擁有12年海外求學任教經歷的薛天于2012年回到母校任職教授,并很快擔任起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執行院長職務。
彼時的科研工作才剛剛起步,但是薛天抱著做好基礎性戰略性科研工作的決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翱萍紕撔码x不開扎實的基礎,這就需要科研人員靜下心來,不能急功近利,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持續地積累才能在科學研究中不斷進取,有所作為?!毖μ煺f。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察時,勉勵學校要“勇于創新、敢于超越、力爭一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走老路難以為繼,必須有新的動能來推動發展,這個新的動能主要靠創新。作為中科大人,薛天把總書記的囑托牢記在心。團隊瞄準國際前沿研究方向,不斷開拓、勇于創新,努力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
薛天長期從事“光感受神經生物學”研究,研究領域包括感光細胞和其光信號轉導機制、光感受腦神經環路、視覺再生修復等方面?!肮馐巧a生的源動力,也是生命體最重要的感知覺輸入之一。光不僅提供給我們視覺圖像感知,還調節著諸如晝夜節律、睡眠、情緒等一系列生理病理機能?!毖μ煜蛴浾呙枋鲋庠谏{控方面的神奇作用。
公共衛生學數據顯示,夜間光污染增加如糖尿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風險。然而光是否能直接調節血糖代謝,以及其通過何種生物學機制實現,一直是尚未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因此,薛天教授團隊把攻關的方向瞄準于此。
在多年堅持不懈地研究下,團隊的研究者們發現了光直接通過激活眼中特殊的感光細胞,經視神經至下丘腦和延髓的神經核團傳遞信號,最終通過交感神經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組織,抑制其消耗血糖的能力。
勇闖科技創新前沿的薛天,也同樣重視教書育人工作?!白曰氐街袊拼笕谓桃詠?,我一直把‘潛心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之一。”在他的團隊中,已經有2位學生相繼獲得了被譽為華人生物學在讀博士最高獎項的吳瑞獎學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察時,鼓勵同學們努力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我們遵循著這樣的方向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讓科研人才源源不斷地投身到祖國的科技創新一線!”薛天說。
2023年1月20日零時,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薛天團隊重要研究成果——揭示光感知調控血糖代謝的神經機制。《細胞》雜志審稿人認定這項成果是糖代謝領域的一個重要發現,同時其研究工作也非常有趣、新穎、前沿和優秀。正是這項成果,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選后,被列入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陳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
本報記者 陳喜惠
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
航拍的安徽創新館。(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王世保 攝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巢湖北岸的安徽創新館,館內展陳著各類“高精尖”科技成果,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臨床全數字PET產品……近2100件(套)創新成果均在此亮相。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創新館參觀考察時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p>
總書記參觀期間,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介紹了安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情況。“現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心潮澎湃?!标惲终f,總書記在參觀后發表了講話,他當時提到,安徽加入長三角,以后肯定會成為“優等生”。這一席話讓陳林深受啟發,也為安徽創新館明確了發展方向。
在科技成果轉化上,陳林已經有10余年經驗?!俺晒D化并不容易,既要有市場應用前景,還要方便落地?!标惲终f,成果與市場需要一座橋梁,技術經理人就是這座橋。
技術經理人要懂科技、懂產業、懂金融,是跨界人才。為了讓技術經理人更好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安徽創新館常態化開展培訓。
“在培訓班上,學員既能掌握科技成果評價、知識產權運營等技能,還能參加實訓課程。”陳林說,像初級技術經理人培訓約有1000人報名,課程很受歡迎。
近年來,安徽創新館積極鍛造“大平臺”。揭榜并圓滿完成國家新一輪“全創改”任務,推動我省將技術經紀專業納入職稱評定范疇。建立技術經紀人信用積分管理制,組建安徽省技術經理人協會,掛牌4家技術經紀人事務所,探索技術經紀人傭金制,培養持證技術經紀人2200余名。
“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上,創新館已經取得一些成效?!标惲指嬖V記者,該館首創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專班,著力破解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累計舉辦成果轉化活動422場,實現轉化交易額超1108億元,服務企業近2萬家。
這里也是匯聚科創成果最集中的“窗口”。2020年,該館集聚了1400多件成果,如今已有近2100件,累計接待社會各界近50萬人次參觀。日益豐富的成果,充分彰顯了我省創新的澎湃動能??萍汲晒麘脠鼍按筚悰Q賽、安徽科技創新潮品匯等活動相繼舉行,科技成果場景交易步伐不斷加快。
“安徽創新館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全力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安徽科技大市場創新要素集聚優勢和樞紐平臺功能,探索出全國首創的成果展示轉化交易一體化運營模式。”陳林表示,今后,將圍繞新質生產力建設,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為安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作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安徽創新館積極推進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在省內市縣、產業園區建設運營線下分市場,實現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全覆蓋。構建“年度大會+季度專場+月度路演”的交易活動譜系。常態化開展“四進”活動(進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投資機構、產業園區),與國內外430多家高校院所企業開展合作。與上海技術交易所共創“雙中心”模式,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獲批合肥市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中心,建立安徽省首個科技創新企業上市加速孵化中心,促進成果項目團隊落地安徽近110家。
宛佳旺:調整產品結構,瞄準海外市場
■ 本報記者 賈克帥
寶武馬鋼特鋼公司員工宛佳旺
馬鞍山市寶武馬鋼廠區。(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張明偉 攝
2月29日上午,一批韓國客戶漂洋過海來到寶武馬鋼特鋼公司生產車間,了解其意向采購的產品生產線情況。宛佳旺為客戶詳細展示了相關特鋼產品,同時操作起產品探傷檢測設備,演示產品探傷過程。他告訴記者,這幾年,與公司接洽的海外客戶越來越多,公司產品出口量也在逐步增加。
宛佳旺今年正好30歲,是寶武馬鋼特鋼公司的年輕骨干。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寶武馬鋼特鋼公司優質合金棒材生產車間考察時,宛佳旺是負責軋制生產的軋鋼班長,那一年他26歲。2021年,他調整崗位,擔任精整作業區作業長,負責優棒材等產品的熱處理、精整作業和發貨。精整產線與他原來所在的軋制產線在生產環節、操作要求、工作職責等方面完全不同,而且精整產線一線員工較多。新的崗位讓宛佳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坦言,精整作業區有200多名工人,擔任作業長需要豐富的管理經驗。為了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宛佳旺通過企業內外部培訓平臺,結合工作實際,自學操作技術,在實踐中摸索,逐步成為一線作業的行家里手。幾年時間,他拿到了多個技能證書,并逐漸和一線工人打成一片。
“這幾年,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新形勢,公司調整了產品結構,開始批量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產品品種有所增加,同時瞄準國際市場,擴大對外出口,各類特鋼產品已經出口到了土耳其、韓國等多個國家。”宛佳旺說。進軍海外市場,要達到國際客戶對產品質量、外觀和包裝等方面的高水準要求,精整作業環節很重要。2020年以來,寶武馬鋼特鋼公司逐步新增4條精整產線,根據客戶需求,對產品表面、芯部等進行檢測,篩選出合格產品,確保產品質量。
“我們的目標是力爭達到客戶免檢的水準,所以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蓖鸺淹f。
過去幾年,寶武馬鋼特鋼公司的另一大變化和成就是新特鋼項目的建設和投產。馬鋼新特鋼項目是寶武馬鋼“十四五”規劃中的基建技改重點項目,于2021年11月18日開工。項目分兩期建設,產品重點瞄準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非調質鋼、合金冷鐓鋼等中高端產品市場,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國內最大單體特鋼生產基地。去年6月6日,馬鋼新特鋼項目(一期)正式投產。
“新特鋼一期項目建成后,采用先進的管理方式,技術支撐更強勁,過去許多想都不敢想的產品品種現在都可以生產了。新特鋼采用新技術生產鋼坯的成本更低,留出了更多的產品利潤空間。”宛佳旺說。目前,隨著管理方式的改進,寶武馬鋼特鋼公司正在大力實施降本增效,以更加細化、嚴格的標準,推進能源降耗和成本控制,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生產效益。
近年來,中國寶武馬鋼集團堅持“綠色發展,智慧制造”理念,聚焦解決我國基礎原材料領域“卡脖子”難題,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圍繞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馬鋼錨定中國寶武優特長材專業化平臺公司和優特鋼精品基地的新定位,鍛長板、補短板,加快二次創業、轉型升級,北區填平補齊項目群全面收官,以新特鋼一期工程為代表的南區產線升級項目群建成投產,為馬鋼走差異化、高端化、精品化路線打牢基礎。
王恒亮:擴大生產,帶動更多鄉親就業
■ 本報記者 安耀武 本報通訊員 朱 倩
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恒亮(右)
阜南縣王家壩閘。(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李 博 許昊杰 攝
元宵節剛過,位于阜南縣王家壩鎮保莊圩的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便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幾十位女工埋著頭爭分奪秒趕工出口訂單,一個個黑色旅行包經過她們的妙手縫制,很快就堆滿了旁邊的成品筐。
“由于生產任務重,公司大年初八就上班了,大家伙兒干勁很足?!惫矩撠熑送鹾懔琳f。
46歲的王恒亮是土生土長的王家壩村民,22歲時去上海打工,先在松江一家箱包廠做普工,由于表現出色,第二年做質檢員,幾個月后,負責起全廠的生產管理工作。2009年,王恒亮在上海奉賢自己辦廠。2013年,在家鄉開展的“接您回家”活動感召下,返鄉創業。
回憶起3年半前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景,王恒亮記憶猶新。2020年7月20日,蒙洼蓄洪后,紅亮箱包原料供應和工人進廠之路被洪水阻斷,停工半個月,企業經營發展壓力陡增。紅亮箱包復工復產后,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察看車間生產線,同職工親切交流,希望企業克服困難,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搶回來;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保障受災群眾、貧困群眾就業。
說到這幾年廠里的變化,王恒亮興奮不已:第一個變化就是產值的變化。2015年建廠的時候,年產值約600萬元,到2023年達到2000萬元。第二個變化是工人的數量明顯增加。2020年總書記來的時候,紅亮箱包有90多名員工,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有140多人。第三個變化是工人的工資水平大幅提高。隨著訂單量的增多,工人掙的錢也增多了,從之前的月平均工資2000多元到現在的3000多元,熟練工一個月最高能達7000多元。如今,該企業每年可生產各類箱包100余萬只,遠銷國內外,已成為當地知名的民營企業。
女工古嶺是王家壩鎮李郢社區的村民。2013年以前,她在外地打工,后來因為照顧老人和小孩讀書,就返鄉了?!皬S里都是按照計件拿工資,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既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惫艓X說,最近幾年寒暑假,王恒亮還給廠里工人的小孩請了老師托管,專門照看小孩寫字讀書,讓他們放心工作,“逢年過節,廠里還會發一些慰問品,年后上班老板還給每個人發了一個紅包,在這里工作幸福感很高?!?/p>
“我計劃租賃新廠房,繼續擴大生產,現在廠里已經提前在外地預定了機器設備,等新廠房建好以后,就著手安裝新的設備,到時可以新增8條生產線,進行PP拉桿箱的制作,預計新增就業崗位300個左右,帶動更多本地鄉親就近就業?!蓖鹾懔琳f的新廠房,坐落在廠區旁邊的王家壩就業產業園。
近年來,阜南縣及王家壩鎮全力支持紅亮箱包有限公司做優做強,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在給企業提供資金、用工等方面支持的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紅亮箱包的帶動作用,王家壩鎮以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為基礎,在其周邊投資興建了占地57畝的就業產業園。產業園全部建成后,將以紅亮箱包公司為龍頭,引進拉鏈拉頭、注塑件、型材件、五金件等箱包產業上下游企業,形成功能較為齊全的箱包產業鏈,打造王家壩箱包產業小鎮。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阜南縣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強化就業增收。加強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強化脫貧勞動力技能培訓,積極培育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和鄉村工匠,支持就業幫扶車間健康發展,規劃建設惠民就業產業園,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吸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14.6萬人。2023年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16540元,較2020年增長64.77%,其中,蒙洼蓄洪區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16452元,較2020年增長67.48%。
陳蘭香:上岸漁民富了“口袋”又富“腦袋”
■ 本報記者 賈克帥
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陳蘭香
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2月26日,馬鞍山市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陳蘭香,迎來了新年第一件喜事。她代表公司參加了某道路綠化養護工程的招投標,并一舉中標,公司迎來了新年“開門紅”。
陳蘭香過去的小名叫“三姑娘”。過去,她和丈夫張周華一直靠捕魚為生,夫妻倆和許多漁民一樣,在薛家洼區域的住家船上生活,很少上岸。由于地形原因,長江東岸的馬鞍山薛家洼區域是天然避風港,曾經聚集著大量漁船和許多小碼頭、“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場等。隨著長江岸線綜合治理和十年禁捕工作的開展,2019年,薛家洼區域的漁民全部上岸?!叭媚铩币患?條漁船被拆解,獲補助款24.1萬元,隨后以成本價購買了面積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2020年,在馬鞍山市雨山區政府的鼓勵支持下,陳蘭香與其他8戶薛家洼上岸漁民共同入股成立了馬鞍山市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剛起步時,對于公司注冊、招聘員工、業務拓展、財務管理等業務,她是樣樣不通。公司業務面也窄,只能做一些菜市場保潔、路面清掃、打撈水面漂浮物等簡單業務。
好在陳蘭香吃苦耐勞、善于學習,她和其他幾位漁民股東經過一番努力,公司逐步走上正軌。目前,馬鞍山市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擁有固定員工69人,其業務范圍不斷拓展。
“這幾年,我們每年都分紅,從少到多,已經累計分紅了48萬元?!标愄m香告訴記者,去年公司營業額達到185萬元,年底分紅30余萬元?!艾F在生活很穩定,收入也好,比在水上漂泊的日子要好多了,以后會越來越好?!标愄m香說。
考慮到上岸漁民很多都沒有上過學,2022年10月,雨山區為該區自薛家灣上岸的9戶漁民家庭中的15名家庭成員開設識字班,從轄區學校邀請優秀老師每周來授課,授課地點就在三姑娘勞務公司。為鼓勵漁民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學,雨山區婦聯還特別制定上岸漁民識字學習積分獎勵制度,對學員的學習到課情況和學習成果進行考核,以積分獎學金的形式予以鼓勵。
經過識字班一年多的學習,陳蘭香和其他漁民學員已經能閱讀簡單的文章,精神生活逐漸豐富起來?!艾F在是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标愄m香說。
平時,陳蘭香和家人也常會去薛家洼散步?,F在的薛家洼草木蔥蘢、岸綠水清,成為供市民休閑漫步的親江游園,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生態客廳”??吹窖彝莘旄驳氐淖兓?,再回想自己上岸后的新生活,陳蘭香總會不禁感嘆。
整治后的薛家洼區域,“散亂污”企業、小碼頭、畜禽養殖場全部拆除,漁民全部上岸,并建成“薛家洼生態園”,與長江東岸沿線的蘆葦江灣、濱江文化公園、采石磯景區等景點“串點連線”。以薛家洼為起點,2020年以來,馬鞍山市明確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水源地保護、防洪治理、景觀提升“五合一”思路,全面推進長江東岸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從點及面,擴大至長江兩岸岸線共79公里的范圍。目前,該市已對薛家洼及采石磯等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初步形成“一軸、五區”空間布局。今后,將深挖長江大保護“生態福利”,探索文旅體融合發展,打造沿江生態修復樣板區。
李業柄:保護濕地,保護“美如畫”的巢湖
■ 本報記者 許根宏 本報通訊員 彭紅玲
巢湖濕地護林員李業柄
合肥市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阮雪楓 攝
“不要帶火種到圩里,注意防溺水,不要近距離靠近鳥類,也不要用無人機驚擾鳥類?!?月2日上午,在肥東縣十八聯圩生態濕地,75歲的護林員李業柄一邊給游客發放愛鳥護鳥倡議書,一邊進行安全宣傳教育。
“今天天氣暖和,大約有100多輛車來濕地。”李業柄忙里偷閑地告訴記者,“從車牌照來看既有安徽游客,也有浙江、江蘇等外地游客。”
作為護林員,除了日常的巡護外,李業柄在南淝河大堤上還有一個固定值班卡點,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好濕地“入口關”,所有外來車輛必須接受他的安全教育后才能駛進濕地。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南瀕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亞洲最大的近自然人工濕地,也是環巢湖十大濕地之首,總面積約27.6平方公里。
“以前這里有18個圩田,我們家世代住在七甲圩,靠捕魚為生?!睂顦I柄而言,這片濕地不僅是“飯碗”,更是自己的家。
“一發大水就被淹,一到夏天臭得連門窗都不敢開。”以前的生活讓李業柄苦不堪言。
“春夏之際,站在南淝河大堤上遠看,濕地里蘆葦青青,荷花映日;站在十八聯圩寬闊的水面上看,波光粼粼,百鳥飛翔?!爆F在的生活讓李業柄成了“土味詩人”。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是什么力量在推動?李業柄講述了一個故事。
2020年7月,江淮大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為力保安全度汛,十八聯圩啟動蓄洪。一個月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十八聯圩巢湖大堤羅家疃段察看巢湖水勢水情,提出了“生態濕地蓄洪區”概念,強調“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三年多來,合肥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十八聯圩生態濕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肥東縣啟動十八聯圩“退居、退養、退耕還濕”工程。目前,十八聯圩正在建設的四期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已納入水利部150項重大水利工程,總投資9.72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進(退)洪閘工程、蓄洪保障設施、生態濕地修復等,預計今年5月完成建設。
“去年,一位來自蘇州的愛鳥人士在這里住了兩個多月,就是為了拍攝鳥,回去后還特意制作一個視頻發給我。”李業柄自豪地說,“他當時就站在我這個位置,深吸了一口氣,說這里的空氣好,是個天然氧吧。”
讓李業柄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巢湖生態環境的改善,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知名度的提升,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長臨河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親們也紛紛回鄉創業就業,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旅游飯,再也不用過擔驚受怕的“水上漂”生活了。
“柴米油鹽醬醋茶,平凡日子度年華,三餐不愁柴和米,早看日出晚觀霞……”由漁民變成護林員的李業柄,每天穿行濕地,聆聽鳥鳴,愜意的生活讓他不禁自編自唱。
現在巢湖水清了,鳥兒高興了、魚兒高興了、人們也高興了,這才是新時代的“靠水吃水”。“我現在是‘一根甘蔗兩頭甜’,上班回老家賞濕地風光,下班住新家享品質生活?!崩顦I柄笑著說。
近年來,通過修復保護等一系列舉措,合肥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目前,每年入冬都會有大量候鳥落腳此處休憩或越冬,“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國寶”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也紛紛在這里安家。如今,十八聯圩生態濕地“洪水之庫、巢湖之腎、百鳥之巢”的濕地功能充分顯現,可調蓄洪水約1.09億立方米,年凈化南淝河水量約2.1億立方米。截至2023年12月,已經調查到維管植物種類385種、新增333種,鳥類190種、新增127種,魚類64種、新增28種,十八聯圩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形成了“水下有草、水中有魚、水上有鳥”的濕地風貌。
石慧:當好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 本報記者 張理想
渡江戰役紀念館特級講解員石慧
渡江戰役紀念館。(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溫 沁 實習生 鄭開武 攝
渡江戰役紀念館特級講解員石慧,永遠不會忘記2020年8月19日那個陽光熾烈的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在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紀念館的過程中,石慧負責全程講解。
“總書記常常強調‘人民’兩個字,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永遠同人民在一起。通過這次講解接觸,我深刻體會到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的情懷,也更堅定了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信念?!笔壅f,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紀念館并發表重要講話,讓她深受鞭策和激勵。
渡江戰役紀念館館藏文物2200余件,每一件實物、每一張圖片、每一個場景背后,都有一段無法忘懷的歷史,都有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作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石慧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她經常認真查閱資料,深入了解講解涉及的人物,包括生平、職務、事跡等。五六千字的講解詞,她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一遍遍背誦,直到爛熟于胸,能夠流利地脫口而出。近幾年,她先后在全國、全省及合肥市的各類主題演講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并榮獲“安徽省十佳革命文物講述者”稱號。
渡江戰役紀念館精心推出紅色講解品牌《與總書記一起追憶“百萬雄師過大江”》,石慧認真理解、牢記于心。自2020年8月以來,她累計講解900余場,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到訪的黨員和群眾。
紅色宣講,既在紀念館內,又在紀念館外。近年來,石慧先后走進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結合個人經歷,圍繞“牢記總書記囑托,傳承好紅色基因”“渡江戰役中的人民力量”“黨史中的巾幗力量”等主題,面向黨員、群眾、學生宣講60多場,她更是入選安徽省委講師團專家庫,成為巾幗宣講專家。
網絡是紅色宣講的重要陣地。石慧積極協助一些單位和高校拍攝微黨課、開展直播宣講,推出生動的網上思政課,讓渡江戰役的英雄故事在互聯網上越傳越廣。她參與拍攝的宣講微視頻《人民的渡江 人民的勝利》,被評為2022年度“安徽省優秀理論宣講微視頻”。
2022年1月,石慧有了一個光榮的新身份——合肥市第十七屆人大代表,擔負起為發展建言、為人民代言的重要責任。她提出的“關于充分利用紅色資源 打造合肥市紅色文化旅游專線”等建議,既有專業性、又具可行性,受到熱議和好評。
在普普通通的講解員崗位上,石慧不斷突破自我,取得一項項優秀成績。展望未來,石慧堅持紅色宣講工作,執著而堅定?!拔覀冃v員不僅要講好渡江故事,更要讓游客堅定愛黨愛國的信念,緬懷偉大的革命先烈。”她滿懷信心地說,“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當好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用更生動的語言講好紅色故事、弘揚好革命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
2020年以來,渡江戰役紀念館年均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先后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以及安徽省理論宣講示范基地、安徽省百佳公共文化空間?!岸山⑿垴R毛姐”紅色宣講志愿服務項目進入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多名講解員在全國、全省各類主題講解和宣講大賽中收獲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