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1958年9月,毛澤東主席來安徽視察,在給時任省委第一書記曾希圣的信中,寫下了上面這句讓全省上下無比振奮的話。
此時,距新中國成立不過短短9年,看到安徽的變化日新月異,領袖寄予厚望。
歷史的宏大進程中,往往一再留下極具象征意味的注腳。
新中國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在中國版圖上居于地理和經濟雙重腹地的安徽,忽然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9月20日,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合肥開幕。習近平主席發來賀信,伊拉克、德國、法國、奧地利、日本等國政要、前政要出席“點贊”,1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參會……這場定位于“國家級、世界性、制造業”的盛會,讓安徽成為世所矚目的焦點、展現全新形象。
“生氣蓬勃”“有大希望”——毛主席的歷史性預言,得到了生動印證。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節點,向歷史深處回望,70年來安徽經歷了什么,發生了什么,改變了什么?
一
踏入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屏風,上有數行瀟灑剛健的行草:“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字體風格鮮明,一望而知是毛澤東主席手書。
毛主席給曾希圣同志的那封信,是1958年9月16日深夜在合肥稻香樓賓館下榻時寫就。當日,毛主席在安慶視察了工廠和中學,隨即乘車至合肥,途中又視察了舒城縣舒茶公社。
領導人視察行程的安排,往往透露出一個地方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隨后幾天,毛主席繼續在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地參觀視察,并與數十萬群眾見面。
新建的省博物館,新式農具展覽會,長江之濱新崛起的馬鞍山鋼鐵廠……從毛主席在安徽視察的足跡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農業省份,現代工業剛剛起步。
時光流轉。2016年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從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向貧困發起的決戰,到滁州改革地標小崗村的現代農業畫卷,再到創新高地合肥的智能語音、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科技與產業創新成果……沿著總書記的行程,一個不一樣的安徽精彩呈現。
正是在那次視察中,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安徽“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基礎,深化改革、內陸開放有闖勁,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有優勢”,勉勵安徽要“加強改革創新,努力闖出新路”。
聚焦下好創新“先手棋”,努力闖出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路子;聚焦鄉村振興“大戰略”,努力闖出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的新路子;聚焦綠色江淮“好家園”,努力闖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聚焦蹄疾步穩“促改革”,努力闖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路子;聚焦增進群眾“獲得感”,努力闖出共建共享的新路子。五條新路中,刻印著安徽砥礪前行的閃光足跡。
當時光的指針指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安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
年度GDP超過3萬億元,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1309倍,人均GDP增長611倍。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占經濟比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5.1%降到2018年的8.8%,工業占比由7.9%提高到38.9%。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等一項項“世界第一”,讓創新成為安徽的最靚名片。
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從“創新追趕”到“創新引領”——在國新辦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安徽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省委書記李錦斌如此概括70年來江淮大地上發生的三大歷史性變革。
二
“70 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最近,演員胡歌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提了個問題,有1.5萬人回答、780萬次瀏覽。
這是新華社聯合知乎開展的“你好中國·問答 70 年”活動。胡歌所提的這個問題下,被點贊最多的歌曲,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
在電影中,當郭蘭英唱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時,畫面里隨之出現一座雄偉壯觀的大壩,緊接著是壩體底部氣勢磅礴的泄洪場景。這便是安徽霍山縣境內、橫跨于淮河支流東淠河上的“新中國第一壩”佛子嶺大壩。
1952年動工、1954年竣工的佛子嶺大壩,是我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它長510米、高75.9米,橫兀于大別山區的崇山峻嶺間,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正如歌中所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喚醒的豈止是高山,改變了模樣的豈止是河流。作為新中國初年水利建設標志性的超級工程,佛子嶺大壩完美象征了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里,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和磅礴力量。
正是靠著這樣的雄心和力量,70年來,一項又一項超級工程在千里江淮拔地而起,極大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徹底改變了這片土地的落后面貌。
對于更加宏偉的淠史杭工程來說,佛子嶺大壩的建設,只能算是一個“序章”。從1958年起,歷時16年建成的淠史杭工程,由3大渠首、2.5萬公里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0多萬座塘庫堰壩組成。灌區面積1000多萬畝,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
淠史杭工程建設過程中,在技術設備極為落后的條件下,安徽日均上工50萬人,用十字鎬一鎬一鎬刨,用獨輪車一車一車運,累計開挖6億土石方,如圍成1米見方的長堤,可繞赤道10余圈。
如果說新中國最初30年里,令人印象最深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是大興水利,那么最近40年來,最為直觀的變化則發生在交通領域。
合肥與南京,中國距離最近的兩個省會。1986年,合寧高速公路破土動工,這條安徽高速第一路,將合肥到南京的通行時間縮短為2小時。2008年,合寧客運專線通車,安徽邁入“動車時代”,合肥到南京通行時間再縮短為1小時以內。
今天,從合肥乘高鐵出發,2小時內可達約400公里外的武漢,3小時內可達約500公里外的上海,4小時內可達1000公里外的北京。
自合寧高速與合寧客運專線始,一條條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在江淮大地上綿延伸展,形成總里程達48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網、4445公里的鐵路網以及1510公里的高鐵線路。干線之下,總里程達18.1萬公里的農村公路,則讓安徽所有鄉鎮、行政村均通上瀝青路或水泥路。
俯瞰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的安徽全境,機場港口繁忙運行,輸電線路縱橫交錯,通信鐵塔星羅棋布。在交通、能源、通信等眾多領域,一條條線路、一張張網絡穿越廣袤平原,飛架高山深谷,橫跨大江大河,串聯起一個個城市、集鎮和村落,高效輸送著人流物流信息流,一個流動的安徽通達四面八方,居中靠東、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
1969年冬,建校剛剛11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迎來了校史上一次重大抉擇。
根據中央統一安排,中科大須迅速遷離北京。事起倉促,校方當即與南方數省接洽,尋找去處。
憑空獲得一個頂級名校,這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若是在今天,各地必然“打破頭”去爭。但在物資嚴重短缺、溫飽尚是問題的當時,接收中科大,維持數千師生、家屬的科研與生活,需要擠出寶貴的資源、忍受巨大的付出。
安徽拿出了十二分的決心與誠意。中科大在1969年底先搬至安慶,次年遷入合肥。從兩個細節中,可以看出安徽對中科大的鼎力支持:作為淮河以南的城市,合肥本無冬季集中供暖,但卻為中科大安裝了全市首條供暖線;在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合肥又將中科大列為優先于政府的供電單位。
對于深植創新基因、矢志以科教促進經濟發展的安徽來說,中科大南遷最終“花落”合肥,無疑有著巨大的意義和回報。但這些意義和回報的完全展現,還需要再耐心地等上一些年。因為此時,安徽的產業基礎相當落后,尚不足以對最先進的科研創新成果進行應用轉化。
安徽的“底子”實在是太薄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的現代工業經濟,不過是淮南、銅陵、馬鞍山等地幾處產量有限的礦區,再加上蕪湖、蚌埠等地的幾家紗廠、火柴廠、肥皂廠。省會合肥僅有的機械設備是一臺四尺車床,鐵匠鋪倒是有三五家,以至于有人說,“合肥的工業是從南淝河畔的鐵匠鋪中起步的”。
到了中科大南遷后的1970年代,經過20余年的艱苦創業,安徽新建、擴建了銅陵有色、兩淮煤礦和馬鋼等一批重點企業,又接收了從上海內遷的紡織、食品、日化等企業,輕重工業骨架已成,亦不乏亮點,但總體水平仍在低端徘徊。
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的引擎全速運轉。在安徽,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資源性產業領域重點企業的改造升級自不待言,家電、汽車、平板顯示、集成電路等產業也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異軍突起,大大拓展了“安徽制造”的版圖。
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安徽再次展現了當年“追求”中科大的決心與魄力。2008年夏天,合肥市對平板顯示行業巨頭京東方的“追求”進行到關鍵時刻,受金融危機影響,京東方資金遇到困難。在年度可用財力只有100多億元的情況下,合肥市果斷決定為京東方提供90億元資金支持,從多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成功“攬獲”京東方及隨之而來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無中生有”打造出世界級的新型顯示產業基地。
工業基礎日漸雄厚,產業配套日漸完備,也讓中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驗室的前沿成果,有了產業化的用武之地。
1998年,中科大一名年輕學生,拒絕了李開復領導的微軟中國研究院給予的獎學金。獎學金的條件是到微軟做一個月研究,這名學生正打算和同學一起創業,連一個月的時間也抽不出。
這幫年輕人成立了一家公司,專攻人工智能。近20年后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50大最聰明企業”評選中,位居世界第六、中國第一。那位后來被李開復感慨為“這么多年來唯一拒絕過微軟獎學金的人”是劉慶峰,那家公司則是智能語音領域領軍企業科大訊飛。
智能語音、量子通信等越來越多的“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互相促進的“正循環”愈發強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濱湖科學城、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釋放出的強勁動力,驅使安徽自主創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加速邁進。
“推動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是把‘科創+產業’的路子走寬走實,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省長李國英指出。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跑一路”。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包括合肥長鑫集成電路制造基地項目在內的638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額達7351億元。幾十年來,安徽對科技創新始終不渝地支持、在產業鏈價值鏈上堅持不懈地爬升,正在收獲豐厚回報。
四
年廣久是蕪湖、可能也是全中國近40年來最有名的“傻子”。
“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同志曾數次談到年廣久的“傻子瓜子”,“南方談話”中的這段還被收錄進《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小攤販出身的年廣久,膽子大、腦子活,有著一股安徽人特有的闖勁。他所經營的“傻子瓜子”,在改革開放后生意紅火,雇工人數不斷增加,一度引發“姓社姓資”的爭議。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明確表態,以“傻子瓜子”為代表的個體私營經濟就此告別爭議,迎來海闊天空。
當歷史的進程來到緊要處,前望迷霧茫茫,后看無路可退,總需要敢為人先的勇者披荊斬棘,趟出一條繼續前行的新路子。
比“傻子瓜子”更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探路故事,當然是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1978年的寒冷冬夜,小崗村低矮破舊的茅屋里,18位衣衫襤褸的農民立下“生死契”,摁下紅手印,拉開了改變中國億萬農民命運的歷史大幕。從此,“中國改革自農村始,農村改革自安徽始”,載入史冊。
小到個人、村莊,大到城市、省域,要發展進步就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應當始終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隨著中國發展的軌跡一路向上,生態環境的制約成為愈發突出的問題。
為保護新安江流域水生態,2012年,皖浙兩省啟動了一項被俗稱為“億元對賭”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浙江和安徽每年各掏1億元。如果皖浙交界處的新安江水質達標,則2億元歸安徽;不達標,則歸浙江。地處上游的安徽,為此采取了多項強有力的環保措施。如今,“對賭”進行到第8個年頭,新安江水質年年達標,是全國最清澈的河流之一。試點經驗因此在全國多個流域推廣。
從小崗村、“傻子瓜子”闖出一片新天地,到《醒來,銅陵!》掀起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從農村稅費改革終結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到綜合醫改擔當排頭兵、贏得世界銀行點贊;從“放管服”改革首創“3+2”清單制度體系、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到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經驗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率先推行林長制改革……在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40余年的歷史中,安徽一次次勇立潮頭、敢闖敢試,一路打破桎梏、闖關奪隘,成為引領時代的探路先鋒。
勇于探路者,勇于擁抱世界;矢志變革者,自有開放胸懷。改革不斷深入,安徽的視野不斷拓展,在更為宏大的格局里謀求發展。
自1980年代以來,“遠學粵閩、近學江浙”“開發皖江、呼應浦東”“外向帶動”“東向發展”“開放發展”……安徽發展戰略的遞進演變中,外向氣質一以貫之。揚皖所長、打造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綠色發展樣板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全面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和市場鏈,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安徽正在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世界也看到一個更加精彩的安徽。
五
幫助無數貧寒學子圓了讀書夢的希望工程,有一張著名的宣傳照。照片中,一名衣著樸素的女童手握鉛筆,趴在課桌上,一雙充滿求知渴望的大眼睛在整個畫面的灰暗色調中顯得格外明亮。
在希望工程資助下,宣傳照中的“大眼睛”、金寨縣農村女孩蘇明娟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她不再為學費發愁,順利讀完小學、中學、大學,畢業后在合肥工作,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并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學基金,回報社會。
一個時代之所以偉大,是因其賦予身處其中的人們以無限可能。一段歷史之所以雄奇,是因其噴涌出深埋地底、萬壑奔流的洪荒偉力。70年來新生的中國、新生的安徽,讓她的每一名兒女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并從中匯聚起推動社會進步的磅礴能量。
在這段偉大雄奇的歷史里,有一名普通漁家女。有一天南下的大軍經過家鄉,她不顧家人擔憂,冒著炮火撐篙送大軍渡江,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此后幾十年又在不同崗位上兢兢業業,讓“馬毛姐”這個名字備受敬重。
在這段偉大雄奇的歷史里,有一名在供銷社里賣化肥的普通營業員。因為從小愛射擊,又有天分,他有幸入選射擊隊,一路過關斬將,參加專業訓練僅僅兩年便一鳴驚人,摘取了中國第一枚奧運金牌,把“許海峰”這個名字寫在了中國體育史上。
在這段偉大雄奇的歷史里,有一名出身草根的小鎮青年。在失敗的創業經歷和成功的職業經理人生涯后,當互聯網經濟大潮來襲時,他毅然選擇辭職再次創業,將一顆顆堅果做成“國民零食”,成就了“三只松鼠”這個超級電商品牌,將“章燎原”這個名字與互聯網創業傳奇緊緊聯系在一起。
……
在這段偉大雄奇的歷史里,有無數江淮兒女受益于時代的“風口”,脫穎而出、成就不凡。
即便你平凡普通,并無過人之處,甚至一度生活窘迫,也同樣擁有走出困境、收獲幸福的機會。在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扶貧政策幫助貧困戶陳澤申告別土坯房、住進小樓,又靠著光伏扶貧、養羊、種茶甩掉了“窮帽子”,在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進入新時代》中講述著自己的“中國夢”。
在整個安徽省,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已有441.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9.1%降至0.93%。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民生福祉顯著改善。全省人均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約35歲達到2010年的75歲。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提高到2018年的3.4萬余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54年的61元提高到2018年的約1.4萬元。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在追求幸福生活、實現個人價值的奮斗中,江淮兒女展現出了胸有“大我”、心系家國的熾熱情懷。在歷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中,安徽當選總數位居全國第一。蔡永祥、丁曉兵、沈浩、葉連平……一串串閃光的名字、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彰顯著安徽人的精神風貌,標注著道德高地的海拔。
與時代共成長,與祖國同進步。70年來,千千萬萬江淮兒女胼手胝足,書寫昂揚奮發的人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六
小崗村東頭,一片蒼翠靜謐的樹林里,長眠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小崗村黨委原第一書記沈浩。沈浩墓的旁邊,就是村民公墓。無論生前還是身后,沈浩都與人民群眾在一起。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70年來,為什么江淮大地上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革,為什么安徽能擺脫落后面貌、改革創新步入佳境,為什么每一代安徽人都能擁有比上一代更加精彩的人生?根本就在于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就在于以沈浩為代表的廣大黨員牢記初心、踐行使命,為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忘我奉獻、不懈奮斗。
正是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安徽人民才能擰成一股繩,建成一項項前所未有、世所罕見的超級工程,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讓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得到最好發揮。
正是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小崗村“大包干”、“傻子瓜子”個私經濟等新生事物才獲得探索試驗的空間,從“盆景”壯大為“風景”,匯聚起與時俱進、浩蕩前行的澎湃大潮。
正是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全省上下才能牢牢把握一次次戰略機遇,充分運用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克服阻礙發展進步的不利因素,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全面進步,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正是在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我們才能勇于面對黨組織自身面臨的風險考驗和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頑強意志品質正風肅紀、反腐懲惡,實現政治生態明顯好轉、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顯著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
事業興衰,關鍵在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安徽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大學習、大宣講、大培訓、大調研、大落實為抓手,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以每年開展一次警示教育為載體,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以忠誠干凈擔當為標準,抓好干部隊伍建設;以“一抓雙促”為引領,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以領導干部為重點,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推動全省上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安徽正精心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特別是以阜陽市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最大反面教材,“以案示警、以案為戒、以案促改”,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連根拔起,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堅決斗爭,努力把各級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大潮奔涌,砥柱中流。始終懷著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終具有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始終保持先進和銳氣的共產黨人,必將團結帶領安徽人民從成功走向成功、從勝利走向勝利。
七
70年風云激蕩,70年壯麗輝煌。
對于以“千年”為時間單位的中華文明來說,70年只是短暫一瞬間。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板塊,襟江帶淮、地跨南北的安徽,數千年來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寫下了精彩篇章。但最近的70年,卻是有史以來安徽變化最為深刻、進步最為顯著、人民受益最為巨大的時期。
觀一隅可明全局,觀一域可知天下。70年來安徽所創造的奇跡,遠邁曾經的百年千年。這從一個省域充分印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偉大成就,充分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中國共產黨卓越非凡的治國理政本領。
70年后的安徽,已從貧困落后、一窮二白轉變為初步繁榮、活力迸發。這里是好山好水的生態勝地、左右逢源的通衢要地和創新創業創造的養人福地,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戰略覆蓋的唯一省份。這里機遇無限,這里充滿希望。
身處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回眸是波瀾壯闊的史詩,前望是激動人心的遠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70年何等輝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奇跡是干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雄心、有自信繼續奮斗,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百年夢想,只爭朝夕。讓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牢記初心使命,勇于闖出新路,勇于自我革命,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安徽篇章。(執筆:本報記者 汪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