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安徽日報社主辦的2021年度安徽“十大新聞”“十大新聞人物”評選揭曉。
十大新聞
1、省委全面部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六中全會精神在安徽落地生根
2021年11月16日,在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村黨支部書記孟剛正在組織黨員、群眾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記者 李博 攝
省委高度重視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工作。全會閉幕后第二天,省委組織召開省級領導干部會議,第一時間傳達學習六中全會精神;省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學習宣傳貫徹《通知》。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安徽省委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決定》,對學習宣傳貫徹六中全會精神作出全面深入的部署。省委利用一整天時間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集中學習、深入研討,引領全省上下持續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熱潮。
全省廣大黨員干部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緊密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確保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安徽落地生根,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好新的趕考之路,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我省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2021年6月25日,在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龍王小區,丁傳勝和老伴阮永平共同展示黨組織頒發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通訊員 葛傳紅 吳斌 攝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我省全面啟動“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工作,全省共有29.2萬余名老黨員獲頒紀念章。省級領導同志集中收聽收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全省廣大干部群眾以多種形式隆重慶祝建黨百年,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學深悟透、入腦入心。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我省高標準、高質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共同策劃推出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等,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各級黨組織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深入實施“進萬戶、訪千企、走百縣、解十難”行動,組織開展“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活動,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并建立健全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和閱批群眾來信等制度舉措,推動為民辦實事常態長效,真正使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
3、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擘畫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藍圖
2021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合肥勝利召開。鄭柵潔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十屆委員會向大會作題為《忠誠盡職 奮勇爭先 全面強化“兩個堅持” 全力實現“兩個更大” 共同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的報告。大會確定今后五年全面強化“兩個堅持”、全力實現“兩個更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共同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大會提出,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
為確保大會確定的目標任務落細落實,省委出臺《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加強新一屆省委領導班子政治建設的決定》,著力打造忠誠盡職、奮勇爭先、能力過硬的省委班子。全省探索開展“黨內政治監督談話”,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4、我省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
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礦井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煤業公司顧橋礦通過綜合自動化平臺指揮調度,實現煤炭開采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特約攝影 陳彬 攝
2021年12月,省委經濟工作會議著眼經濟基本盤的“穩”和高質量的“進”,提出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內容包括一產“兩強一增”行動計劃、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三產“鍛長補短”行動計劃及其一系列具體行動,通過做優做強做大三次產業基礎,加快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2021年以來,我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編制十大新興產業“雙招雙引”實施方案,省領導掛帥工作專班,各地各有關部門“掛圖施工”,打出了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攻勢和成效。建立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特別清單,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啟動“畝均論英雄”改革,對工業企業實施畝均效益綜合評價,促進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
2021年,全省生產總值預計突破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跨過1萬美元關口,經濟能級和人均水平都邁上了新臺階,在全國發展格局中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邁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
5、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2021年11月19日,2021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大會以“創新驅動數字賦能 攜手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進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圖為長三角一體化展區展出的G60科創走廊高速磁懸浮通道。記者 徐旻昊 攝
我省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一體化發展成果競相涌現。出臺《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有序推動皖北地區加快產業承接步伐。深化與滬蘇浙頭部企業合作,協同實施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共同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盟。與滬蘇浙攜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圓滿完成新安江流域第三輪生態補償試點,新安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持續100%。
2021年5月10日,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成立。聯盟由滬蘇浙皖一市三省自貿試驗區共同發起設立,建立重大事項溝通協調機制和交流合作互動機制,推動資源共建共享和改革發展聯運,共同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上海、江蘇、浙江的部分市(區)與我省八市開展結對合作幫扶,內容包括干部互派掛職、共建產業合作園區、資本與項目對接、民生共建共享等。
6、“雙賽道”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2021年4月28日,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對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內部進行升級改造。記者 徐國康 攝
2021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喜訊,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問世。同樣出自該校科研團隊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二號”,運算速度刷新世界紀錄。這兩項成果使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超導量子和光量子兩種物理體系均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2021年12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繼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后,再創新的世界紀錄,實現1056秒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
2021年,我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顯示,安徽2021年度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八,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7、全省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1年6月23日,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章傳政在舒城縣曉天鎮小兵茶小蘭花名優茶基地指導群眾使用生態滅蟲系統。記者 李博 攝
2021年5月28日,安徽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推進大會召開,宣告全省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安徽高質量交出脫貧攻堅歷史答卷,全面邁向小康社會。我省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謀劃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對擺脫貧困的縣(市、區),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針對國家層面出臺的銜接政策,已配套出臺43個政策文件。實施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行動等“五大行動”。前三季度,全省一產增加值1932.37億元,同比增長9.7%,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農民收入13988元,同比增長11.7%,增速高于全國。截至10月底,全省已完成農村改廁36.3萬戶,767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進度過七成。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到1.1萬個,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2021年12月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糧食產量數據公告顯示,我省全年糧食總產4087.6萬噸(817.52億斤),居全國第4位,再創歷史新高。糧食再獲豐收為端穩“中國飯碗”、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奠定扎實基礎。
8、全省累計接種新冠疫苗突破1億劑次,疫情防控筑牢嚴密防線
2021年10月9日,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在為群眾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通訊員 徐丹丹 攝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全省累計接種新冠疫苗突破1億劑次。自疫苗接種工作啟動以來,全省各地加強疫苗供應統籌調度,嚴守安全規范接種底線,確保疫苗儲存運輸到位、接種環節到位、醫療保障到位。廣大基層一線黨員干部和醫務工作者頑強拼搏,不斷提升接種能力、優化接種流程、加快接種速度,全力以赴做好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2021年,我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懈心態,時刻保持防控指揮系統高效運轉,全力做好突發疫情應急處置準備,織密織牢基層防控網底,落實落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措施,堅決阻斷境外域外疫情輸入傳播,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9、我省實現“縣縣通高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2021年11月27日拍攝的蕪黃高速涇縣段(無人機照片)。隨著蕪黃高速于2021年12月16日正式建成通車,我省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2021年12月16日,蕪黃高速建成通車,安徽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5000公里。2021年12月20日,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全面開工。該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聚焦民生熱點難點問題、重點調度實施的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皖北3000萬群眾將喝上更優質健康的飲用水。
去年省委、省政府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扎實推進民生工程。撥付公用經費58.8億元,新增幼兒托位3.2萬個,完工公辦幼兒園299所,建成智慧學校264所,完成校舍維修改造359萬平方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79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580元,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網已經建成。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達到2039萬人,累計發放養老金137.3億元。截至去年12月27日,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撥付1288億元,33項民生工程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10、安徽3人當選全國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滁州市南譙區龍蟠街道志愿者為轄區內困難黨員、孤寡老人等送去“愛心蔬菜”。通訊員 董超 陳曦 攝
2021年,陳陸、李夏、張舜華當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我省當選總數達到25人,新當選數并列全國第一,當選總數位居全國第一。11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入選總數達到1601人,年度上榜人數和上榜總數均居全國第一。文明創建提標擴面,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深化拓展,公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落實省文明委成員單位掛點聯系制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加快文明實踐中心“建管用育融”一體化。文明風尚行動扎實推進,持續深化移風易俗,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反對浪費、崇尚節約”文明行動,大力培育志愿精神、志愿文化,16個先進集體和個人入選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入選數位居全國第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持續加強,深入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1人當選全國“新時代好少年”。
十大新聞人物
馬毛姐、呂其明、李宏塔、陸元九
踐行初心使命的“七一勛章”獲得者
2021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將黨內最高榮譽授予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的共產黨員。
“七一勛章”獲得者馬毛姐,解放戰爭時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聞名全國的“渡江英雄”。渡江戰役中,這位當時年僅14歲的無為漁家女參加“渡江突擊隊”,在手臂中彈的情況下依然6次橫渡長江運送解放軍。“七一勛章”獲得者呂其明是新中國培養的作曲家,70年來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等200多部(集)影視劇作曲,創作《紅旗頌》等10余部大中型交響樂作品,《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歌曲廣為傳唱。“七一勛章”獲得者李宏塔是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典范,作為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傳承人,他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秉持了“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的不變信念。“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外留學的陸元九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傾力奉獻苦干實干的脫貧攻堅“領頭雁”
2021年5月28日上午,安徽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推進大會在合肥隆重舉行。圖為受表彰的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記者 徐國康 攝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爬過最高的山,走過最險的路,去過最偏遠的村寨,住過最窮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們就戰斗在哪里,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他們就是脫貧攻堅“領頭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截至2020年,共派駐扶貧工作隊11327支、駐村幫扶干部32039人,將駐村幫扶力量延伸至大部分非貧困村和村民組。廣大扶貧干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杰出貢獻。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安徽向黨中央交出脫貧攻堅“皖美”答卷,全省共有70名個人和52個集體分別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邱軍
燃盡芳華奉獻老區的“時代楷模”
邱軍生前系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副主任、華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掛職),2021年8月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
邱軍出生在淮北市一個普通家庭,大學畢業后就職于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2月,在脫貧事業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邱軍主動請纓,來到甘肅省華池縣,從行業尖兵變成一名扶貧干部。2021年1月,他積勞成疾,不幸病逝,生命定格在39歲。他把一腔熱血獻給老區人民,懷著真情解民所難,帶著實意幫民所需,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村民的“幸福指數”。他帶領村干部和群眾,學經驗、找路子、搞直播,千方百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他始終不忘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燃盡芳華、奉獻老區。
魏晶晶
紅土地上的“孺子牛”
魏晶晶生前系六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四級高級法官,被追授“全國模范法官”“全國三八紅旗手”“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魏晶晶在工作期間突發疾病,因公殉職,年僅37歲。她14年如一日,傾心竭力奮戰在民事審判第一線,先后主辦及參加合議庭審結案件2062件,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始終踐行司法為民的初心,以人民呼聲為第一信號,將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細致耐心對待每一位當事人,用一件件公正的判決、一次次成功的調解,贏得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好評。她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堅守在審判一線,用生命詮釋了人民法官的忠誠干凈擔當,以實際行動兌現了對黨和人民的錚錚誓言。
王敏
用生命書寫忠誠的檢察官
王敏生前系舒城縣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檢委會委員、一級檢察官,被追授為“全國模范檢察官”。
從檢33年來,王敏始終扎根、奮戰在基層一線,辦理的近2000件案件,無一起錯案、無一起超期羈押、無一起涉檢信訪,大家稱他為法律“活字典”。2021年6月,王敏在辦案中突發疾病,因公殉職。他淡泊名利,無私無我,生前立下遺愿捐獻器官,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一生勤勉敬業、一心為民、剛正不阿、秉公執法,用生命書寫忠誠,以行動守護正義,是新時代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先進典型,是人民檢察官的優秀代表。
陳秀雄
數學界核心猜想的解謎者
陳秀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幾何物理中心創始主任,國際著名幾何分析學家。
2021年11月,陳秀雄與合作者在偏微分方程和復幾何領域取得“里程碑式結果”。他們成功證明“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這兩個國際數學界6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解決了若干有關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極值度量的著名問題。這兩項突破性工作原創性高、技術艱深,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也成為幾何與偏微分方程領域的經典之作。在培養人才方面,陳秀雄同樣碩果累累。2021年,他的弟子、同為中科大教授的陳杲攻克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引發國際數學界關注。
張舜華
仁心仁術的新安醫學傳人
張舜華是新安中醫“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張舜華年少時傳承家學,認真對照家藏古籍醫案悉心揣摩,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大夫。結婚后,她支持愛人在外工作,持家行醫一肩擔,獨自拉扯大5個孩子,躬身踐行自強精進的家風家訓,5個子女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事業有成。她數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醫理,不僅醫術精湛,更以醫風醫道醫德聞名遐邇。現如今,九十高齡的張舜華依然堅持為群眾義診,還將祖傳秘方捐獻給國家,拿出積蓄建設新安國醫博物館,傳承新安醫學、弘揚中醫文化。
潘苗苗
扎根小崗村的“新糧人”
潘苗苗是安徽谷優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先后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潘苗苗帶領團隊潛心研究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科技開發,先后取得國家技術專利3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外觀專利15項,發明專利16項,實現了家庭作坊式糧食加工業向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她助力脫貧攻堅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和訂單種植,實現企業與農戶共贏。她熱衷公益事業,捐助貧困家庭大學生、留守兒童、五保老人等,把服務社會作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她扎根小崗村,在敢闖敢試中創造創新,用苦干實干加巧干闖出新天地,用智慧和汗水續寫“小崗精神”新篇章。
嚴明友
用歌聲傳遞力量的退休教師
嚴明友是滁州市定遠縣朱灣鎮朱灣中學退休教師。獲“安徽省道德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
嚴明友兩次參軍入伍,以身報國。退伍后,他放棄舒適工作環境,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學校去教書,一教就是近40年。退休后,他繼續義務為農村邊遠學校教學30余年。現如今,92歲的他每天早早出門,義務到多所農村學校教授音樂課,用歌聲給鄉村孩子傳遞愛的力量。嚴明友對他人無私相助,對自己嚴苛摳門,他把省下來的錢捐給汶川和玉樹地震受災地區,捐給偏遠鄉村學校,捐給貧困家庭孩子。他用一生堅守信仰,用丹心書寫忠誠。
王春雨
創造中國田徑歷史的奧運健將
王春雨,宿州人,是我國首位闖進奧運會女子800米項目決賽的運動員。
1分57秒00!2021年8月3日晚,在東京奧運會女子800米決賽中,王春雨第5個沖過終點線,再次刷新個人最佳戰績,創造了我國運動員在奧運會女子800米決賽上的最好成績。王春雨曾經獲得2017年天津全運會冠軍、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冠軍、2019年亞洲田徑錦標賽冠軍,2021年在陜西全運會上衛冕女子800米決賽冠軍。2021年,從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王春雨選擇留在母校任教,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