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三周年。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希望安徽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創造美好前景。三年來,近7000萬江淮兒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奮力拼搏,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突破,脫貧攻堅連戰連捷,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本報派出多路記者,沿著總書記當年視察安徽的足跡,深入農村、企業、高校等一線采訪,展現基層干部群眾踐行總書記殷殷囑托的驕人業績,聆聽他們最想對總書記說的心里話。(本報編輯部)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勉勵安徽“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創造美好前景”。3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實干爭先,勠力前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全省經濟總量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創新領跑勢頭更加強勁,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深入推進,以量子通信為代表的一批重大源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大力弘揚小崗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率先探索林長制改革,全面總結和復制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成果,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必須奮力打好三大攻堅戰,針對突出問題,加固底板、增強薄板、拉長短板,確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要聚焦重點領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全面增強經濟、科技、民生等領域風險防范能力,努力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要聚焦重點區域,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作為首位重點,把沿淮行蓄洪區作為“堅中之堅”,以產業扶貧作為根本途徑,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要聚焦重點流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長江、淮河、巢湖等流域為重點,著力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巢湖綜合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重點戰役,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用嚴格的制度和嚴密的法治把好山好水保護好。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必須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堅決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在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上求實效,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推動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要在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上求實效,加快形成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培育更多優質企業。要在提升產業鏈水平上求實效,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靠技術創新、配套能力、規模效應塑造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競爭優勢,提升在全國乃至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要在暢通經濟循環上求實效,著力打通阻礙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的體制機制“中梗阻”,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上大膽創新、銳意突破、務求實效,努力促進形成消費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內、勇于自我革命。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必須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關鍵一招,從根本上激發發展動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要用好改革這個鄉村振興的法寶,進一步密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要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持續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上出臺更多真招實招硬招,持續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以市場化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改革開放新突破帶動社會生產力大躍升。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列改革題目、定改革舉措,都要緊密對接群眾需求,悉心聽取群眾意見,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建功立業、在改革中多得實惠。
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制度優勢的根本。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中央要求與安徽實際結合起來,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安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自覺對標對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要堅持“三嚴三實”,持續強化作風建設,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注重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在深入調研中破解發展難題。要有效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在經濟建設主戰場、脫貧攻堅第一線、服務群眾最前沿發現、培養和使用干部,讓真正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實干作風,砥礪拼搏精神,在接續奮斗中創造更加美好前景、擁抱更加美好生活。
岳西縣香爐村村民曹云節——
“我家脫貧啦”
■ 本報記者 胡勁松 本報通訊員 徐進群
3月3日上午,岳西縣姚河鄉的香爐村煙雨蒙蒙。村民曹云節和丈夫正在茶園施肥和開溝防漬,為春茶采摘做最后的準備。
“現在我家有6畝茶園,只要肯賣力,管一年的生活足夠了。”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曹云節近幾年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家里茶園從最初的1畝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曹云節拉著記者一件件地說著這幾年的開心事:建檔立卡的當年,在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幫助下蓋起了新房,一家人離開了破舊的危房;兩個孩子享受雨露計劃、貧困生補助、助學貸款等政策扶持,家里只需給孩子補貼一些生活費;在“351”、大病救助等健康扶貧政策支持下,她和婆婆近兩萬元的醫藥開支,自付部分不到3000元;扶貧項目光伏電站、帶資入股每年給她家帶來4000元穩定收入。加上茶業收入、丈夫打零工,現在全家一年收入超過4萬元。
“姚河鄉地處大別山腹地。以前,大山猶如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群眾辛苦干一年,就掙個油鹽錢。”姚河鄉黨委委員朱讀凱說,近年來,該鄉持續打出脫貧組合拳: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危房改造,改進人居環境,人民群眾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春有茶、夏有菜、秋有果’,群眾每個季節都有收入,鄉村脫貧換新顏。”
在姚河鄉沈橋村,白墻紅瓦的別墅和綠樹鮮花的院落在早春的霧靄中格外動人,村內村外隨處可見拍照、參觀的游客。“以前出村就一條泥土路,晴天灰塵滿天,雨天污水橫流。現在我們村里組組通水泥路,小車能開到家門口。”沈橋村第一書記王鈺豪說。
干群齊心拔窮根。如今,姚河鄉6個貧困村122個村民組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產業上村村有基地、戶戶有產業。全鄉被列入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貧困群眾搬進了安全住房。
·鏈接·
2018年,我省以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為重點,加大對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行蓄洪區等深度貧困重點區域支持力度。其中,全面落實“351”“180”健康脫貧政策,貧困人口綜合醫保實際補償比90.48%。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我們要打造世界級的人工智能”
■ 本報記者 桂運安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考察了我省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電子信息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成果。“總書記聽說我們的智能語音技術發展成果后非常高興,鼓勵我們把語音產業做大做強。”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3年來,公司在智能語音源頭技術上持續創新,運用人工智能在智慧醫療、智慧法庭、轉寫和翻譯等領域均取得可喜的進展。
“人工智能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未來的全球競爭力,影響到未來10年到20年整個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是機遇,也是挑戰。”劉慶峰表示,在產業發展中,企業緊抓源頭創新,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劉慶峰告訴記者,2018年,科大訊飛摘得12項世界冠軍。在醫療領域,訊飛“智醫助理”機器人具備全科醫生能力,目前能夠輔助醫生看近1000種疾病。
“今年是人工智能的黃金收獲期,人工智能會出現規模化應用落地。”劉慶峰說,科大訊飛居于中國聲谷“一核兩區多園”發展規劃中“一核”的中心地位,在技術界和產業界起到引領帶動作用,企業今年將在核心技術繼續領先、用戶規模大幅增長、收入毛利快速增加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人均效益的提升,同時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推進中國聲谷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打造世界級人工智能及智能語音產業集群。
“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把智能語音產業做大做強。”劉慶峰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戰略窗口期,科大訊飛將加快產品落地應用,將技術轉化為產品,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腳踏實地發展,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
·鏈接·
以科大訊飛為核心的中國聲谷,入園企業達430家,實現產值650億元,在教育、醫療、服務、汽車、家居等領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
“我們又攻下了一些核心技術”
■ 本報記者 桂運安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視察,對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和贊賞,勉勵大家要把科學精神傳承下去,為祖國的科技創新事業作出更大貢獻。“總書記的到來,極大鼓舞了實驗室全體師生的干勁。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上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喜人進展。”杜江峰院士說。
3年來,杜江峰院士率領實驗室研究人員,凝練出“出國際一流成果、育國際一流人才、建國際一流科學研究平臺、促國際一流民族科學儀器產業發展”的發展目標,在量子科技前沿領域創造了多項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原創性地提出基于量子技術搜尋超越標準模型新粒子的新方法,并在實驗上加以實現,這一方向成為實驗室新的科研創新成果增長點。
“科技成果真正實現價值,最終要離開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杜江峰院士說。3年來,該實驗室響應總書記關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講話精神,在科學儀器研制方面加快產業化進程,研制完成原創型的單分子磁共振譜儀和國際首臺多波段脈沖單自旋磁共振譜儀;實現長時間、高穩定度和高同步精度的脈沖序列發生技術,制備出國際同技術領域最高功能密度的集成化操控讀出一體化設備,發布我國首臺商用“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并已實現銷售。
“總書記視察實驗室的場景記憶猶新,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杜江峰院士表示,實驗室將牢記總書記囑托,在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和科學儀器轉化方面均對標國際一流,砥礪奮進,為科技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鏈接·
2018年,中國科大實現全球首次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首次實現等離子體電子溫度1億度,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獲批建設,“魂芯二號A”芯片等一批科技成果世界矚目。13個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
全國政協委員、艾可藍董事長劉屹——
“能與國際先進公司‘扳手腕’了”
■ 本報記者 吳量亮
凈化發動機尾氣是世界性難題。2009年,“海歸”博士劉屹攜團隊歸國,立志在柴油機和汽油機尾氣后處理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上走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創立了安徽艾可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通過技術積累和創新,我們現在完全可以與國際最先進的發動機尾氣污染治理公司扳手腕!”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艾可藍董事長劉屹告訴記者,從一開始的“跟跑”到現在的“領跑”,公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而三年前一次特殊的“座談”,成為他人生中和企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期間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我不僅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獲得了寶貴的發言機會。”回首三年前的往事,劉屹依然激動不已。“總書記當時強調,‘廣大知識分子、廣大勞動群眾、廣大青年要緊跟時代、肩負使命、銳意進取,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為共同理想和目標而團結奮斗’,這也成為三年來激勵我和公司全體人員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的動力源。”
據介紹,艾可藍開發了選擇性催化原器(SCR)和顆粒物捕集器(DPF),成功攻克了汽車尾氣排放治理的難題,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技術水平國內領先,與國際同步,在部分關鍵點上還有反超。企業不但與國內龍頭企業們建立了合作關系,美國、日本的汽車行業巨頭也主動上門尋求合作。
“黨中央對污染防治攻堅戰高度重視,讓我們對環保產業前景充滿信心。”劉屹說,目前,艾可藍的空氣凈化研發技術已拓展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船舶、工業廢氣治理等相關領域,企業已成功入選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正快速成長為國內汽車環保產業的領軍企業,并加速從單一的發動機尾氣治理企業向大氣環保綜合治理企業轉型。
·鏈接·
2018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7.50%,高于戰略性新興產業1.4個百分點,產業規模穩步擴大。
濉溪縣劉橋鎮周口村創業者谷化利——
“鄉親們能在家門口就業了”
■ 本報記者 丁賢飛 本報通訊員 王陳陳
“接下來就要忙著種植紅薯!”眼下正是春耕農忙時節,日前記者來到濉溪縣劉橋鎮周口村采訪時,46歲的谷化利正帶領10多名村民有條不紊地修剪樹枝。
土生土長在周口村的谷化利,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打拼,目前在蘇州經營著一家五金廠。谷化利時刻關注著家鄉變化,“回家”的念頭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在了解到近些年家鄉政府大力支持返鄉創業后,2016年,他決定回老家搞園林綠化及農產品種植。當年年底,他承包了近200畝土地,種上白蠟、紅楓、國槐等,并套種了小麥、紅薯以及中藥材辣根等作物。
“我第一次創業在昆山,當時手中的積蓄離購買機器設備的數額相差甚遠。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東拼西湊幾十萬元開工了。”谷化利說,從那時起,何時能為家鄉做一些事情的想法就在他心中扎根。“現在的承包地里,最多時需雇用七八十名本村及周邊村民來幫忙,有效緩解了村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
“我在這里干了有1年多了,每月都能拿到工資,非常開心。”村民羅琴年過半百,不愿意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家門口的這個苗木基地,讓她家中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濉溪縣地處淮北平原,過去大多數農村青年都靠外出打工為生。近年來,在創業創新政策支持下,不少在外地打工的青年開始返鄉創業,給穩定擴大就業鋪就了一條新路。目前,這個縣涌現出各行各業的創業“小老板”4萬余人,帶動了將近20萬人就業。
“今后,我希望通過流轉土地,依托合作社、農場等方式,利用現有資源踏實地走出一條綠色園林產業的新路徑,讓更多鄉親們在家門口掙錢。”谷化利說。
·鏈接·
2018年,我省農民工總量1952.4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429.1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410萬人,增加177.3萬人。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平——
“我們村大變樣了”
■ 本報記者 夏海軍
三月,雨后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泥土清香,這是春天的味道。這個昔日貧窮偏遠的小山村,蜿蜒的泥巴路如今變成了一條條水泥路,土坯房變成了一排排小洋樓,粉墻黛瓦,渾如一幅水墨畫。脫貧戶陳澤申、陳澤平等人,如今就生活在這畫里。
在陳澤平家,樓上樓下干凈整潔,客廳里裝了空調,臥室鋪上了木地板。“一間臥室作民宿,一到假期這間房子就會被預定。現在的生活真是來之不易,這要感謝總書記對我們的關懷。”陳澤平說,“我去年不僅在村子附近做架子工,也養了頭黑毛豬,地里種上天麻、茯苓、黃精,還到周邊的山上采摘野生獼猴桃、山核桃。咱可向總書記拍過胸脯的,脫貧不能全靠國家,也要自己努力。”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灣村考察,到陳澤平家詳細察看住房和陳設,了解貧困原因、貧困程度,通過扶貧手冊看脫貧措施定了哪些、落實怎么樣;在陳澤申家的小院與村民促膝長談,關切地問起陳澤申的全年收入……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讓大灣村村民備受鼓舞。
原本只悶頭養羊的陳澤申,如今又找了份工作。“縣里在村茶廠搞培訓,我主動報名參加。年老了還能學一門手藝,扳片、炒生鍋、拉老火,我現在都會,在茶廠炒茶每小時15塊錢呢。”
“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這是總書記2016年在大灣村考察時,駐村干部余靜當面作出的鄭重承諾。近3年來,余靜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和自己的承諾,全身心投入扶貧工作。她說,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光伏扶貧、健康脫貧等一系列幫扶“組合拳”,大灣村2016年脫貧18戶63人;2017年脫貧31戶105人;2018年有望脫貧86戶200人,實現整村出列。
·鏈接·
2018年,我省全面完成“18個貧困縣摘帽、700個以上貧困村出列、7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減貧計劃,實現了72.6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725個貧困村按標準出列。
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
“我們家分紅了”
■ 本報記者 史力
3月3日,鳳陽縣小崗村,天空陰沉。嚴金昌一大早就忙碌起來,清點菜品后又拿起抹布,把本就干凈锃亮的餐桌挨個擦了一遍。正值周末,游客多起來,他經營的“金昌食府”也早早就有四五桌客人預定了午飯。
“總書記說‘農家樂、樂農家’,就是在這里。”站在院子里,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老人家語調一下高了很多。“這一天永生難忘!”他說,總書記很親切,詳細詢問他經營收入情況,臨行前還特別祝福農家樂越辦越好。
兩年多來,“金昌食府”越發紅火。“總書記來的那年營業額差不多七八萬元,去年20多萬元,翻一番還多。”嚴金昌笑著說,“小家庭日子紅火,除了自己奮斗,還離不開集體經濟越來越壯大。”
2017年,小崗村實施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變”改革試點,村民成了村集體經濟的股東。2018年小崗村首次分紅,4288位村民每人領到350元。今年1月28日,小崗村再次分紅,每位村民分紅520元,分紅金額較上年增加近五成。“我一大家子20多口人,一共領到了1萬多元分紅款。”嚴金昌表示,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強大,好日子還在后頭!
“今年分紅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告訴記者,去年小崗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到1020萬元。
嚴金昌收藏著一份手寫記錄,是他當時在農村改革座談會會上記錄的總書記講話。“總書記說,改革要根據農民意愿,不管怎么干,有四個不能,第一個就是集體經濟不能搞垮。總書記的話說到我們農民心里去了。”嚴金昌認為,這幾年小崗村就是按照總書記要求干的,村集體的家底越來越厚實,農民分紅越來越多。
李錦柱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惠及更多村民。
·鏈接·
截至2018年底,全省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三變”改革的村分別達5856個和3752個,分別占全省的35.6%和22.8%,累計分紅1.2億元。

蚌埠港負責人李樹森——
“內陸港加入國際港‘朋友圈’”
■ 本報記者 范克龍
3月的蚌埠港碧波蕩漾,船舶繁忙。借助我省港口改革的東風,這個昔日內陸散貨碼頭正向江海聯運的綜合性大港轉型,年貨物吞吐量也由曾經不足30萬噸躍升到190萬噸,成為千里淮河第一港。
“以前淮河兩岸小碼頭散亂,僅我們港口旁邊就有上百家小碼頭。各碼頭之間惡性競爭,甚至把裝卸費壓低到幾毛錢一噸。”提起碼頭整治前的亂象,蚌埠港負責人李樹森不停地搖頭。
隨著我省加快港口治理,這種局面很快得以扭轉。2017年以來,我省開展了無證經營碼頭專項整治行動,共確認非法碼頭990座,目前已完成整治932座。經過整治,如今蚌埠淮河沿岸水清岸綠,黃金水道再現繁榮。
據李樹森介紹,整頓不僅帶來環境的變化,更帶來了市場秩序的有序規范。“去年蚌埠港吞吐量大幅增加,從原來的最高110萬噸增加到190萬噸,裝卸費價格也恢復到市場正常水平,港口順利實現扭虧為盈。”
據了解,我省水運條件優越,然而長期以來,港口資源長期“小散弱”,制約我省港口企業做大做強。
2018年12月6日,省港航集團公司正式揭牌,拉開我省港口資源整合大幕。“過去各個港口各自為戰,同質化競爭,整合后,各港口抱團發展,實現統一經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和話語權。”省港航集團二級港口運營公司董事長魏士彬介紹,下一步將加快港口資源整合步伐,加快推進江海聯運工作,進一步暢通開放大通道,促進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
“通過江海聯運,內陸的蚌埠港加入到‘國際港’朋友圈,貨物可以直接從這里發到上海和連云港裝船出海,真正實現出海口就在‘家門口’。”李樹森說。
·鏈接·
2018年,我省共完成港口航道建設投資20.66億元,改善高等級航道通航里程153公里。劃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76億元,完成港口吞吐量429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36.5萬標箱,船閘過閘量2.17億噸、通航保證率100%。
馬鞍山市姥橋鎮姥長村村民楊尚玉、楊尚發兄弟——
“我們有事就找村民‘大管家’”
■ 本報記者 殷驍
前段日子,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姥長村村民楊尚玉、楊尚發兄弟為建房子的事情很傷腦筋。他們想把家里的老房子拆掉再新蓋一座兩層的小樓,但老宅在公交線中心線15米范圍內,加之家里人口少,不符合建房審批條件。
不過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今年春節過后,在姥長村第三網格會議上,黨員及群眾代表把這件事反映給村里的村民“大管家”,得到了村黨總支的高度重視。沒過幾天,鄭蒲港新區相關負責人就帶隊前來了解情況,商議解決方案。“干部們現場辦公,促進問題解決,‘大管家’有大作用。我們有事就找村民‘大管家’。”楊氏兄弟說。
如今,在馬鞍山市鄉村社區,有事找“村民(社區)大管家”,已蔚然成風。“這項舉措最早就在姥橋鎮實施的。”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姥橋鎮黨委書記鄭李龍告訴記者,村民“大管家”是個以網格為基本單元、黨小組為基本單位、黨員為骨干力量,零距離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綜合性平臺。“通過24小時熱線電話、微信公眾號、網格黨員走訪收集等多個渠道匯集群眾訴求、政務服務信息,將訴求分類管理,派送各個基層網格員或協調相關部門聯動處置,高效精準服務群眾。”
在加強作風建設過程中,姥橋鎮又結合村民“大管家”開展了“三下三進”工作,即鎮班子成員進村(社區)接訪,每周定期接待群眾;分工、幫扶干部進網格,每月定期走訪群眾;村“兩委”干部進戶走訪,每天隨時服務群眾。“鎮村干部通過查民情、聽民聲、解民憂,發現問題現場辦公,及時解決群眾疑難問題,確保小事不出組、急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鄭李龍說。
“鎮村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能夠進一步轉變鎮村干部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為民辦好事、辦實事,這是基層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目的。”鄭李龍表示,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永遠在路上。今后將進一步細化舉措、做好各項工作、更加貼近群眾。
·鏈接·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近年來,我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做到“五個純粹”,推動管黨治黨走向嚴實硬,為開創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潛山市黃鋪鎮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
“帶著大伙干,過上更好的日子”
■ 本報記者 朱勝利
“去年脫了貧,往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潛山市黃鋪鎮黃鋪村村民王玉松高興地說。春節后,他趁著農閑在本鎮一個建筑工地上打起了小工,一天有100多元錢的收入。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王玉松告訴記者,妻子過世,自己患病,上有70多歲的老父親要贍養、下有孩子需照顧,家庭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他家的情況,村黨委負責人看在眼里、記掛在心頭,多次上門探望,鼓勵他要依靠黨的扶貧政策,好好干事,爭取早日摘掉“窮帽子”。
2016年,村里幫助他申請了4萬元扶貧貸款,又幫他報了一個免費的泥鰍養殖技術培訓班。有錢、有技術,王玉松鼓足干勁,當年就養殖了十多畝地的泥鰍,第二年就盈利,第三年純利潤近3萬元,2018年成功“摘帽”。
談及養殖泥鰍,王玉松感慨頗多。剛開始,他對養殖泥鰍并不看好,“什么都不懂,一個不小心就要賠錢”。村黨委干部牽頭,請有關農技人員到村里來,面對面給他講泥鰍市場行情,現場指導養殖技術。“眾多黨員干部一直關注、幫助我,常常主動詢問我養殖情況,積極幫我解決難題,是村黨委給我鋪好的脫貧路。”
“黨員干部好作風,讓群眾更有獲得感。”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說,對于基層黨員干部來說,最大的政治是服務群眾、改善民生。該村黨委始終抓黨建促發展,讓黨員看到實效、讓群眾得到實惠,特別是讓貧困群眾切實享受到發展的紅利。“我們突出政治學習和教育,突出黨性鍛煉,做到‘一抓雙促’,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帶著大伙干,讓每位鄉親都過上更好的日子。”
·鏈接·
2018年,我省持續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深入實施黨支部建設提升行動,超過10萬個基層黨組織達標。
休寧縣新安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方國強——
“脫貧致富,我們有了‘搖錢樹’”
■ 本報記者 吳江海
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正是茶園開采前追肥的時節。在新安江源頭的休寧縣鶴城鄉右龍村,許多村民紛紛趁雨歇間隙,忙著在茶園里施肥。
“前些天,新安源茶葉合作社送來了有機肥,免費給每位村民發3袋,我家人多分到了48袋。”村民張龍山說,全村600多人領到了近80噸有機肥,節省了10萬多元成本。
給村民送來有機肥的是新安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方國強。方國強是土生土長的右龍人,早年與村民一樣靠砍樹種茶為生。1998年,方國強看到山里茶葉賣不起價,便開始創辦新安源有機茶開發公司,引導村民走保護生態、發展有機茶的路子。
“當時,大山里的不少茶農還是滅蟲靠農藥、豐產靠化肥,大量的農藥、化肥殘留,不僅影響茶葉質量安全,也成為新安江主要污染源之一。”方國強說,剛開始,由于有機農藥價格較高,有機肥的肥效比較慢,茶葉產量比較低,許多茶農對發展有機茶猶豫不決。
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慮,方國強的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場價兩毛錢的價格收購新鮮茶葉,貼本讓利保障茶農利益。2004年,方國強領頭創辦了新安源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連年來為加入合作社的茶農發放有機茶返利“生態紅包”,僅此一項累計達1000多萬元。
2012年,首開全國先河的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讓方國強發展有機茶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起,他先后在新安江源頭產茶區建立16個服務中心,免費提供有機茶種植技術,為茶農配送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引導茶農開展堆肥制作試點,變廢為寶,降低種茶成本。
“保護這一方好山好水,不僅讓新安江源頭天更藍、水更清,也讓深山里的有機茶香飄四方,不僅成了旅游觀光的好去處,也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方國強說,新安江源頭發展有機茶20年來,茶園累計減少化肥、農殘排放4000多噸,畝均效益由最初的5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5000多元,讓當地2萬多茶農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
·鏈接·
皖浙兩省在新安江流域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通過兩輪六年試點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質常年優于地表水Ⅱ類、接近Ⅰ類。如今,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已由試點轉向常態化。